正文 第6章 確立目標,目標越具體越好(1 / 3)

居安思危,人生不可無遠慮

人生的路,是一步一步走來的,現在的安穩,必將在未來加倍償還。仔細想想,眼前的困難,全部都和以前計劃的疏漏有關。所以,人生不可以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個人沒有長遠的考慮,隻圖縮在眼前的安樂窩裏,或者被眼前的困難束縛住了目光,將來必定會遇上更大的麻煩。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個道理人人都聽說過。然而大多數人卻還是隻能看到眼前一小段路,忙於應付眼前的問題,對於日後的長遠打算,卻未能給予足夠重視。其實,這是一種很不明智的態度。

北宋的張詠任崇陽縣知縣的時候,當地的居民都以種植茶樹為生。張詠知道後說:“種植茶葉的利潤豐厚,官府將來一定會對茶葉進行壟斷,我們還是盡早改種其他植物為好。”然後他下令全縣拔除茶樹而改為種桑養蠶,這一舉動使得百姓們怨聲載道。後來國家果然對茶葉進行了壟斷,其他縣的農民全都丟了飯碗,而崇陽縣種桑養蠶的大環境已經形成,每年出產的絲綢有幾百萬匹之多。當地的居民們感激張詠給他們帶來的福利,修建了祠堂來紀念他。

宋仁宗晚年精神錯亂,時有狂癲之狀,宮廷內外,人心惶惶;京城開封,氣氛緊張。一代名臣文彥博和另一個人品不怎樣的劉沆同為宰相。這一天,文彥博等人留宿宮中,以便處理緊急事務,應付非常之變。深夜時,開封府的知府王素急慌慌地叩打宮門,要求麵見執政大臣,說是有要事稟報。文彥博拒絕了:“這是什麼時候,還敢深夜開宮門?”第二天一大早,王素又來了,報告說昨天夜裏有一名禁卒告發都虞侯(禁軍頭目)要謀反。有的大臣主張立即將這名都虞侯抓來審問,文彥博不同意,他說:“這樣一來,勢必擴大事態,鬧得人人驚惶不安。”他召來了禁軍總指揮許懷德問:“這位都虞侯是個什麼樣的人?”

許懷德說:“這個人是禁軍中最為忠誠老實的一個人。”

文彥博問:“你敢打保票嗎?”

許懷德說:“敢。”

文彥博說:“一定是這個禁卒同都虞侯有舊仇,所以趁機誣告他,應當立即將他斬首,以安眾心。”大家都同意他的意見。

文彥博便要簽署行刑的命令,他身邊有一個小吏在暗中捏了一把他的膝蓋,他頓時明白過來,軟磨硬拉地讓劉沆也在命令上簽了名。

不久,仁宗的病情有所緩解,劉沆便誣告說:“陛下有病時,文彥博擅自將告發謀反的人斬首。”話雖不多,用意卻十分惡毒,分明是暗示文彥博縱容造反者,甚至是造反者的同謀。文彥博當即拿出了有劉沆簽名的行刑命令,這才消除了仁宗的疑心。幸虧當時讓劉沆簽了名,否則,文彥博真是有口難辯了。

一個想要取得成功的人,必須擁有長遠的眼光。唯有如此,才能不被眼前的繁榮所迷惑,看到隱藏在繁榮背後的危險。否則,一味陶醉在目前的成功之中,在前進的道路上裹足不前,就有可能被潛伏的危險擊倒,使原有的成就都化為烏有,自吞失敗的苦果。張詠正是憑借他的深謀遠慮,才透過種植茶樹表麵的繁榮,看到了其不利的因素,幫助崇陽的百姓躲開了可能降臨的災禍;而文彥博身邊的小吏更是熟知官場中的複雜與殘酷,偷偷地指點了文彥博一下,替其免除了一場殺身之禍。

沒有遠慮的人,其作為都會限製在一個小範圍內,小富即安,隻管低頭吃飯,沒有抬頭看天。古人形容這種狀態是:“燕雀處堂,不知禍之將及。”一窩麻雀在一家人的堂屋上築起了巢,覺得這個巢安全極了。麻雀一家,母子大小,吃吃叫叫,聚居一起,快樂逍遙。不料有一天,這家人灶上的煙囪壞了,火焰往上直冒,一會兒就燒著了屋梁,一場災難已經無法避免,而麻雀們毫不害怕,依然無憂無慮,認為房子著火與它們沒有關係,因為它們的窩都是好好的。它們一點也沒想到大禍快要臨頭。目光短淺的人,和這窩麻雀沒有區別。

一個人思考問題,處理事情,不但要顧及眼前,而且還要考慮到長遠。隻有這樣,才能安排協調好方方麵麵的關係,不致出現各種意想不到的困擾。如果冒冒失失,顧頭不顧尾,說不定憂患就會一夜之間來到你的麵前。做任何事情,不作長遠和近期的通盤性考慮是不行的。

人生需要明確的目標

剛剛進入社會的年輕人,常常會有各種朦朧的夢想。這些夢想像走馬燈一樣出現在他們頭腦中。每一個夢想都值得去奮鬥,但每一個夢想都不會持久。如此長久發展下去,蹉跎歲月,等到他們已經不再年輕,卻發現自己一事無成。人生最大的悲劇,就是把生命浪費在轉換目標上。所以,人生的目標一定要明確。

有一項社會調查表明:在我們日常所接觸的人中,有80%的人不滿意他們的生活,但他們心中又缺少一個他們所滿意的生活的清晰圖樣。結果,人生往往潦倒,他們心懷不滿,抱怨、反抗,但是對於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並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目標。

你是否現在就能說出你想在生活中得到什麼?你認為自己能夠得到其中幾項?需要你付出怎樣的代價?確定適合你的目標可能是不容易的,它甚至會包含一些痛苦的自我考驗。但無論付出什麼樣的努力,這都是值得的,因為隻要你一說出你的目標,你就能得到許多好處,而且這些好處幾乎不請自來。

一個人若能熱切地設想和相信什麼,就能以積極的心態去完成什麼。

邦科是某雜誌社的一名編輯。他小時候就沉浸在這樣一種想法中:總有一天他要創辦一種雜誌。樹立這個明確的目標之後,他就開始尋找各種機會。而且他終於抓住了一個機會,雖然它是如此微不足道,以致大多數人都不肯多加理睬,甚至會隨手丟棄。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邦科看見一個人打開一包香煙,從中抽出一張紙片後就隨手把它扔到地上。邦科彎下腰,拾起這張紙片。上麵印著一個著名的好萊塢女演員的照片,在這幅照片下麵印有一句話:這是一套照片中的一幅。原來這是一種促銷香煙的手段,煙草公司欲促使買煙者收集一整套照片。邦科把這個紙片翻過來,注意到它的背麵竟然完全是空白的。

像往常一樣,邦科感到這兒有一個機會。他推斷,如果把附裝在煙盒子裏的印有照片的紙片充分利用起來,在它空白的那一麵印上照片上的人物的小傳,這種照片的價值就可大大提高。於是,他找到印刷這種紙煙附件的平板畫公司,向這個公司的經理說明了他的想法。這位經理立即說道:“如果你給我寫100位美國名人小傳,每篇100字,我將每篇付給你3美元。請你給我送來一份你準備寫的名人的名單,並把它分類,你知道,可分為總統、將帥、演員、作家等。”

這就是邦科最早的寫作任務。他的小傳的需要量與日俱增,以致他必須得請人幫忙。於是他請求他的弟弟邁克爾幫忙,如果邁克爾願意幫忙,他就付給他每篇50美分。不久,邦科又請了幾名職業記者兼職幫忙寫這些名人小傳,以供應一些平板畫印刷廠。就這樣,邦科竟然真成了雜誌的編者!他圓了自己的夢!

現在回過頭來看,起初,命運對邦科並不是特別眷顧。然而他並沒有抱怨,而是抓住機會做出了令人滿意的事業。所以,我們要注意到這個事實,沒有什麼人會把成功送到我們手裏,任何獲得了成功的人,都首先有渴望成功的心態,並且付諸了行動。

如果邦科的成功或多或少是靠機遇的話,那麼另一個人的成功則將給我們更多的啟示。

幾年前,南卡羅來納州一個高等學院早早地通知全院學生,一個重要人士將對全體學生發表演說,她是整個美國社會的絕對頂級人物。

那個學校規模不大,學生和師資相對其他美國的學校稍差一點,因此能邀請到這樣一個大人物,學生們都感到特別興奮,在演講開始前的很長時間,整個禮堂就都坐滿了興高采烈的學生,大家都對有機會聆聽到這位大人物的演說高興不已。經過州長的簡單介紹後,演講者步履輕盈,麵帶微笑地走到麥克風前,先用堅定的眼光從左到右掃視一遍聽眾,然後開口道:

“我的生母是個聾子,因此沒有辦法和人正常地交流,我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也不知道他是否在人間,我這輩子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到棉花田裏去做事。”

台下的聽眾聽了全都呆住了,麵麵相覷。這時,她又繼續說:“如果情況不盡如人意,我們總可以想辦法加以改變。一個人的未來怎麼樣,不是因為運氣,不是因為環境,也不是因為生下來的狀況。”她輕輕地重複方才說過的話:“如果情況不盡如人意,我們總可以想辦法加以改變。一個人若想改變眼前充滿不幸或無法盡如人意的情況,隻要回答這個簡單的問題:‘我希望情況變成什麼樣?’然後全身心投入,采取行動,朝理想目標前進即可。”

“這就是我,一位美國財政部長要告訴大家的親身體驗,我的名字是阿濟·泰勒·摩爾頓,很榮幸在這裏為大家作演說。”

簡短的演說留給人們的卻是深深的思考。一個人的出生環境無法改變,但他的未來卻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譜寫,關鍵是你要一個什麼樣的未來。為自己設定一個明確的目標,並付諸行動,用積極的心態去麵對可能出現的各種困難,每個人的未來都會很精彩。

有信念才能有成功的方向

有一個明確的信念,是成功的起點。自然,現實情況可能千變萬化,策略也要相應調整,但作為人生大方向的信念不能動搖。那些98%的人之所以失敗,就在於他們從來都沒有設定明確的信念,並且也從來沒有踏出他們人生目標的第一步。或者今天換這個目標,明天換那個目標,結果處處挖井,處處無水。

世界上沒有人願意庸庸碌碌地過一輩子,但卻有那麼多的人成了庸人。世間的無奈真是一言難盡。成了庸人的人經常會羨慕成了偉人的人,甚至會吃不著葡萄就說葡萄酸。其實對葡萄有多麼渴望,隻有他們自己知道,但他們永遠都不會去找吃不到葡萄的原因。如果真要找,也隻是把原因歸咎為客觀條件所限,卻不會看看自己曾經為能夠吃到葡萄做出過多大的努力。人要有一點成就——“吃到葡萄”就必須找到摘葡萄的入手處,有了明確的方向才能進行後續的工作。否則,摘到葡萄的機會很小,摘到葡萄葉子的機會很大。

如果你去研究那些成功人士的經曆,你會發現,他們與庸人的最大不同在於,每一個人都各有一套明確的信念,已定出達到目標的計劃,並且花費最大的心思和付出最大的努力來實現他們的目標。

然而,信念卻不同於一個籃子裏的蘋果,隻要分過去,大家都有份。信念不是別人分給你的,它因人而異,不同的人有著很大的區別。

比爾·蓋茨的信念是建立一個操縱世界電腦行業走向的“微軟帝國”,而一個叫比利的職員執著追求的最大理想不過是“全家搬進一所新房子”。

在同樣擁有信念的前提下,目標的大小和想象力的豐富與貧乏,決定其結果的截然不同。

“想象力操縱世界”是個真理。無論飛機、火箭,或是股市、網絡,以及聯合國、歐盟等,統統都是人類想象力的結果。人們的想象力在主宰著世界。想象的能力往往決定一個成功者的分量與質量,而這與他最初的處境、實力並無太大關係。就是說,想象力不會受經濟實力以及周圍環境的約束。

比爾·蓋茨創業伊始隻是個未大學畢業的學生。當想象成為信念的翅膀時,事業便會呈現出一種飛翔的態勢。

世界石油大王保羅·蓋蒂從小不愛讀書,父親很失望。他給兒子500美元:“這是給你打天下的本錢。兩年內,我每個月隻能給你100美元做生活費。”

“我如果賺不到100萬美元,我永遠不回來!”保羅發誓。

保羅帶上簡單的行李,踏上東去的火車,隻身一人來到俄克拉荷馬州的塔爾薩鎮。這裏被稱為冒險家的樂園,許多人來此挖掘石油,以求一夜暴富。當時,挖掘石油是一個很冒險的行業,你如果發現大油田就會馬上成為百萬富翁,但是假如接連打了幾口滴油不見的幹井就隻能傾家蕩產。保羅環顧四周,一切都很陌生,各式各樣的人都在那兒,都為了尋找石油而來。有錢人還建立了石油公司,專門尋找開采石油。同這些人相比,保羅不過是小混混。然而,他卻沒有被嚇倒,決心一試身手。

當時,一個已經賺足了錢的石油大王伯恩達吹噓道:“憑借石油發財要靠運氣的,除非他能聞出石油,即使在3000英尺以下也能聞得出來。”

保羅很不服氣,他認為,發現石油是要靠運氣的,可運氣不是坐著等就會上門的,要自己動手去找,才能碰到好運氣。

1915年冬季,保羅得到一個消息:有一塊叫“南希泰勒農場”的地皮要拍賣。他怦然心動,不少人都說那塊地皮下一定有石油。於是,他馬上開車奔赴現場。走了一圈,憑直覺猜測那塊地很可能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可保羅興奮不起來,一場激勵競爭是免不了的。保羅想:“公開競爭,我是不會贏的,我隻有500美元啊!怎麼辦,靠硬拚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