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正視挫折,你一定可以打敗困難(3 / 3)

“她的3個哥哥咆哮不止,揚言非要我償命不可。那時我手裏已有了為數不少的積蓄,很多人勸我一走了之。我沒有這樣做,心裏隻有一個念頭:事因既然在我,我必須回去麵對這一切,是死是活,無關緊要。”

“當我走進她的家門,一群人向我撲來,可她的父親——我的老板向其他人擺了擺手,走上來緊握著我的手,良久才緩緩地說了這麼一句話:‘一個女人願意為你獻身,說明你是一個不同凡響的人;你敢來麵對這一切,說明你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A君的話給了他的助手很大觸動,他決定留下來,接受董事會的裁決。結果,董事會認為他敢於麵對問題,隻是扣了他兩個月獎金。

故事中A君明知老板家等著他的是一場暴風雨,卻沒有因此一走了之,而是勇敢地去麵對,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生活中,當一些困難的事或令人痛苦的事發生時,很多人都習慣於逃避,然而事實就是事實,已經發生的不可能再改變。逃避、不敢麵對其實就是在自我欺騙,這樣隻會使人變得更痛苦。而且一旦逃避成了習慣,人就會變得消沉,不再進取,到頭來一事無成。

我們在一生中,也常常遇到失敗,失敗就是這樣,你逃避它,它就拚命地追逐你,你麵對它,它就會停步。所以說,失敗並不可怕,不敢麵對它才更可怕。

日本大企業家鬆下幸之助對此理念闡述得最透徹,他說:“跌倒了就要站起來,而且更要往前走。跌倒了站起來隻是半個人,站起來後再往前走才是完整的人。”

孟子曾說過:“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若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麵對挫折,汲取教訓,再接再厲,挫折就是你進步的階梯,而選擇了逃避,就是徹底認輸了。成功的道路,決不是遇上挫折就認輸的人能走通的。

走投無路時,堅持助你柳暗花明

人生是一個不停遭遇困難並解決困難的過程,這個過程時而短暫、時而漫長。而當你麵對這些不利境況的時候,唯一能做的就是堅持——挺過生命的低穀期,挺過走投無路的艱難期,唯有能挺住,才能讓你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精彩。

世界電器之王鬆下幸之助,將鬆下電器公司從一個隻有3人的小作坊做成了一個擁有職工5萬人的跨國大集團。雖然經曆很多次經濟危機的嚴重衝擊,但是它還是在世界電器行業穩穩地站住了腳跟,而很多同行的、非同行的企業卻瀕臨倒閉。人們在驚歎鬆下幸之助傳奇經曆的時候,是否也應該驚歎他善於“挺”的能力呢?就如《鬆下幸之助創業之道》前言中所說的那樣“堅持=成功”。

1898年,鬆下幸之助4歲,原本殷實的家境開始沒落,經濟變得非常拮據。麵對生活帶給自己的考驗,鬆下幸之助沒有退縮,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同年,鬆下幸之助的大哥、二哥和大姐先後因病逝去,鬆下幸之助被迫輟學,到大阪一家做火盆買賣的店裏當學徒。他依然沒有被生活的殘酷所嚇倒,而是勤學好問,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鬆下幸之助創辦鬆下電器公司之初,所有的錢加在一起才隻有100日元,支持他的總共有4個人:兩位老同事森田延次郎、林伊三郎,加上他的妻子和內弟井植歲男。資金不足、人員不足是擺在麵前的實實在在的困難。同樣,鬆下幸之助沒有退縮,他選擇了接受現實:用100日元和5個工人創辦了自己的企業。後來,因為經營不善,兩位老同事相繼離去,隻剩下鬆下幸之助夫婦和內弟3個人仍苦苦地支撐著,艱難地挺過一天又一天。

終於在堅持中,鬆下幸之助迎來了第一個訂單——1000隻電燈底座……隨後的道路開始步入正軌。

現在回想那段時光,鬆下幸之助深有感慨地說:“那段時間真是異常艱難,甚至連最起碼的生活都成問題。”事實確實如此:從1917年4月13日起到1918年8月止,鬆下幸之助共十幾次將他夫人的衣服、首飾等物品送進當鋪抵押借錢以維持自己企業的運轉。

回想一下鬆下幸之助的創業之路,他的成功得益於他的堅持。否則,現在就沒有了鬆下,世界上的人也不知道日本有個鬆下幸之助。

從鬆下幸之助的身上,我們明白一個道理:成功是“堅持”出來的。將這個道理放到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中同樣具有現實意義:有的人因為善於“堅持”,最終減肥成功了;有的人善於“堅持”,鍛煉身體的習慣養成了……

雖然我們沒有鬆下幸之助的傳奇,但是我們同樣可以挺住,同樣可以因為堅持而獲得成功。那麼如何做到呢?

首先,培養自己的興趣。與其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如說興趣是最大的動力。很多人之所以半途而廢是因為他的興趣不在於此,這樣就很容易產生“退堂鼓”心理。因此,要想讓自己“挺住”,首先就要培養對這件事情的興趣,加強對這件事情意義的理解。

其次,樹立明確的奮鬥目標。有了明確的目標,奮鬥就有了方向,就像是風雨茫茫的海上亮起了一座燈塔,指引著航船的方向。有了奮鬥的目標,就能避免很多時間和精力上的浪費。

第三,不斷地鼓勵自己。處在生命低穀的時候,自我鼓勵是最有效的方法。千萬別幻想依靠別人的鼓勵來產生勇氣和力量,因為往往在那個時候,你的朋友都不在你的身邊。所以,不妨在牆上貼滿勵誌標語,不斷地告訴自己你是最厲害的;或者找個僻靜的地方,痛快地流淚;或者拚命地去看成功人物的傳記、用運動來強化意誌,忘卻沮喪……總之,要不斷地鼓勵自己,讓自己挺過生命的低穀期。

最後,時刻給自己描繪美麗的前景。縱觀很多人的失敗,不是因為沒有能力,不是因為沒有機遇,而僅僅是因為看不到前景而迷失了方向,輕言放棄。就像那些對現實生活絕望的人一樣,因為看不到明天、看不到希望而選擇草率地結束自己的生命。

因此,在你即將放棄的時候,不妨給自己描繪一下美麗的前景,讓自己看到美麗的明天,用明天的美麗來喚起今天努力的激情。與其說這是在“誘惑”自己,不如說是在引導自己,引導自己堅持夢想,引導自己挺起胸膛迎接風雨之後的彩虹。

總之,人生一世,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難免會走入一段生命的低穀,如果這個時候你不堅強,不學會堅持,那麼你的生命便毫無希望可言,你看到的永遠都是“山重水複疑無路”的絕望,而看不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所以,在你即將放棄的時候,告訴自己:堅持一下,勝利就在前方!

永不畏懼,永不放棄

有時候,成功者與失敗者並沒有多大的區別,隻不過是失敗者走了99步,而成功者走了100步。失敗者跌下去的次數比站起來的次數多一次,而成功者站起來的次數比跌下去的次數多一次。永不放棄有兩個原則,第一個原則是:永不放棄;第二個原則是:當你想放棄時回頭看第一個原則。

有句很有哲理的話:“行百裏者半九十。”行程百裏的人,走了90裏,其實隻相當於走了一半。因為剩下那1/10的路程,堅持著的時候,每一分、每一秒都很艱辛,而放棄卻非常容易。再比如爬山,已經很累的時候還咬著牙堅持,那往上的每一步都凝結著汗水和淚水,而下山就容易得多。然而,你以前的付出也就隨風而去了。

永不放棄是一種力量。在人生的旅程中,這種力量不僅體現在對事業的追求,而且同樣體現在對一種精神的追求上。在很多情況下,這種追求甚至比知識的力量更強大。如果不堅持,到哪裏都是放棄。如果不堅持,不管再到哪裏,身後總有一步可退,可退一步不會海闊天空,隻是躲進自己的世界而已,而那個世界也隻會越來越小。

在追求成功與開創事業的時候,幾乎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失敗。那麼失敗可怕嗎?你害怕失敗嗎?

如果我們害怕失敗,那麼將一事無成。因為,失敗的經曆並非都是壞事,也許正如英國小說家、劇作家柯魯德·史密斯所說:“對於我們來說,最大的榮幸就是每個人都失敗過。而且,都能從跌倒的地方爬起來。”

通常人們被困難擊倒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們自己認為無法抵擋困難,會被困難打敗。這就像拳擊手上台後發現對手比自己高大強壯就嚇暈了一樣——你不是被對手擊倒的,而是自己把自己打敗了!因此我們應該勇敢地向前衝,不去試,你怎麼知道會失敗?就算失敗了又怎麼樣?

《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的作者奧格·曼狄諾說:無論我嚐試了多少次,無論我在選定的事業中多麼堅忍不拔、表現出色,無論我將付出多麼大的代價,挫折與失敗還會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如影隨形。我們每個人,即使是最剛毅、最具英雄氣概的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失敗的恐懼中度過的。

瑪格麗特·米契爾是世界著名作家,她的名著《亂世佳人》享譽世界。但是,這位寫出曠世之作的女作家的創作生涯並非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平坦,相反,她的創作生涯可以說是坎坷曲折。瑪格麗特·米契爾靠寫作為生,沒有其他任何收入,生活十分艱辛。最初,出版社根本不願為她出版書稿,為此,她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不得不為了生活而操心憂慮。但是,瑪格麗特·米契爾並沒有退縮。她說:“盡管那個時期我很苦悶,也曾想過放棄,但是,我時常對自己說:‘為什麼他們不出版我的作品呢?一定是我的作品不好,所以我一定要寫出更好的作品。’”

經過多年的努力,《亂世佳人》問世了,瑪格麗特·米契爾為此熱淚盈眶。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出版《亂世佳人》之前,我曾收到各個出版社1000多封退稿信,但是,我並不氣餒。退稿信的意義不在於說我的作品無法出版,而是說明我的作品還不夠好,這是叫我提高能力的信號。所以,我比以前任何時候都努力,終於寫出了《亂世佳人》。”

個人心理學先驅艾爾費烈德·艾德勒說:“你愈不把失敗當做一回事,失敗愈不能把你怎麼樣;隻要能保持個人心態的平衡,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這是個很有力的建議:連失敗都有正麵的價值,說不定它還是上帝給予我們的獎賞呢。

美國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暢銷書《沒錯,你做得到!》的作者亞特·林克勒特說:“我剛剛步入這個社會時所遭受的打擊——在電台剛剛嶄露頭角時突然被解雇,正是我後來事業成功的基礎。”他指出,失敗可以毀滅一個人,但也能夠成就一個人。對一個意誌堅強的人來說,失敗恰好提供他最需要的意誌,就是由於失敗的刺激,才把他推向成功。

人的一生實際上是在進行一場馬拉鬆賽。人生這場馬拉鬆賽漫長、坎坷和艱難,需要忍耐、堅持和奮鬥。要在漫漫人生路上取得成就,隻能靠恒心去挺、去忍、去拚搏。無論做人、做事、做領導,都需要一種百折不撓的精神。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逆境是磨煉人的最高學府。”巴爾紮克也說過:“困難對天才是塊墊腳石,對能幹的人是財富,對弱者才是萬丈深淵。”逆境有兩重性,既可毀人,又可煉人。它能使弱者消沉而自毀,亦能使強者升華而自強。對待挫折和困難,唯有永不放棄,堅持到底,才能讓自己感受到勝利的喜悅。

抓住最後一線希望

人生的品質貴在堅持,唯有堅持,才能等來轉機。要記住,堅持對雙方都是一件困難的事,在你筋疲力盡的時候,對方也是在勉強支持。當最後一線希望出現的時候,就是出現轉機的時候。隻有堅持,才能等來這一刻。

人在絕望之際,往往會發現最後一線希望,而且此刻的人,也往往會利用這最後一線希望,達成死裏逃生、反敗為勝的願望。

其實,很多最後的一線希望早就存在,隻是你平時並未在意。但是,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你對於希望的體會便細微起來,卻往往能夠把握住這生命裏的最後一縷陽光。

最後一線希望常常是極其平凡的:一個朋友、一張紙條、一根木棍或一瓶水。

一位孤身旅遊者在大漠中迷失了方向,他口幹舌燥,渾身無力,步履越來越艱難,幾乎要倒在了如火的焦陽下。在他瀕臨徹底絕望之際,突然發現衣袋裏還有一個梨。他驚喜地喊道:“太好了,我還有一個梨,它能救我的命!”

他把那個梨緊緊地握在手中,繼續在大漠裏行走。望著茫茫無際的沙海,他很多次對自己說:“吃一口吧!”可是轉念一想:“還是留到最幹渴的時候吧!”

於是他頂著炎炎烈日,繼續艱難地跋涉。就這樣,旅遊者一直堅持了3天,終於走出了大漠。他久久地凝視著手中的那個梨,它早已經幹癟了,可是他還是把它像個寶貝似地攥在手裏。就是這一個梨給了他希望和勇氣,他才能走出沙漠,挽救自己的生命。

死神喜歡暗無天日的心境,隻要還有最後一縷陽光在照射著你,它就會望而卻步;絕望的情緒隻能在低窪處彌漫,它像晨霧,一旦遇到陽光和清風就會散去。

洪水泛濫之季,有一個人掉到河裏去了,水流湍急,他被水衝向下遊。他拚命地在水中抓,想要抓住什麼東西來救自己一命,但是手裏抓的除了水,什麼都沒有。

他心想:“這下完了,沒救了!”正這樣想著,他馬上就沒有力氣了,停止了掙紮,慢慢地向水下沉去。

忽然,他看到在不遠處的河岸邊有一棵樹,樹枝一直伸到河水裏麵,如果他可以抱住那棵樹,就還有生還的希望。活下去的希望在他心中重新燃起,於是他使出最後的力氣掙紮著遊到那棵樹那裏。可是伸到河裏的那一截樹枝早已枯死了,他剛抓到樹枝,就聽到“喀嚓”一聲,樹枝斷了。

就在這時,救援的人及時趕到,將他從河中救了上來。事後他說:“要不是心中想著那棵樹,我根本等不到救援人員的到來!”他看著手中那截枯樹枝,感慨地說,“是它給了我生存的力量!”

黑暗中的粒米之光,對一個深陷絕望之中的人而言,無異於一盞指路的神燈。

常在黑暗中生活的人,夜裏捕捉目標的能力要比正常人強10倍以上;常在困境中跌打的人,沒有一線生機能逃過他的眼睛。

當你把苦難視為苦難,並為此怨天尤人、叫苦不迭時,苦難的數目便會在你的報怨中翻番。

當你把苦難視為一種磨煉,認為它是在造就一個天才、一個強者時,你就會哼出開心的歌並驅淡苦難強加給你的疼痛。

希望之光就是饑渴之時的半瓶水,窘迫之際的1元錢,逆境中唯一的一個合作夥伴,絕望時刻僅存的一個夢想。

隻要你能抓住那最後一根“救命的稻草”,未來仍屬於你。

一個商人遭遇了一個攔路搶劫的山匪。商人立即逃跑,但山匪窮追不舍。走投無路時,商人鑽進了一個山洞裏,山匪也追進了山洞裏。

在洞的深處,黑暗中,商人被山匪逮住了,遭到了一頓毒打,身上的所有錢物,包括一個準備為走夜路照明用的火把,都被山匪擄去了。

幸好山匪並沒有要他的命,劫去他的財物後,山匪就放了他。兩個人各自尋找洞的出口。這山洞極深極黑,且洞中有洞,縱橫交錯。兩個人置身洞裏,像置身於一個地下迷宮。

山匪慶幸自己從商人那裏搶來了火把,於是他將火把點燃,借著火把的亮光在洞中行走。火把給他的行走帶來了方便,他能看清腳下的石塊,能看清周圍的石壁,因而他不會碰壁,不會被石塊絆倒。但是,他走來走去,就是走不出這個洞,最終,他力竭而死。

商人失去了火把,他在黑暗中摸索行走得十分艱辛,他不時碰壁,不時被石塊絆倒,跌得鼻青臉腫。但是,正因為他置身於一片黑暗之中,所以他的眼睛能夠敏銳地感受到洞口透進來的微光,他迎著這縷微光摸索爬行,最終逃離了山洞。

世事就是這樣匪夷所思,看似有著無限優勢的山匪,卻因為火把的照明丟掉了性命,而被黑暗包圍的商人則抓住了求生的希望。一個在絕境之中始終不肯放棄努力的人,總會得到上帝的憐憫。

一個學者和一個普通人,他們一個喜愛懷疑,另一個講究實際。他們兩個人在一個很黑的夜晚,在森林裏迷了路。這是個非常危險的森林,到處是野獸,樹木非常茂密,漆黑一團。學者絕望了,他認定自己必死無疑,而那個普通人卻不這樣認為,他說:“總會找到出路的。”

這時,一場暴風雨突然襲來,烏雲裏亮起了一道巨大的閃電,就在這一刹那,學者被閃電嚇呆了。他大張著嘴巴,絕望地叫道:“完啦!”而普通人卻借助閃電看見了走出困境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