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創新才能適應多變的世界
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變則通,通則達。特別在競爭激烈的今天,要時刻站在時代的前沿。創新者通常具有非同尋常的視角,他們會質疑成功背後的假設,挑戰舊傳統,可能會發現突變的趨勢,擅長重組企業的能力與資產用做他途,或善於識別消費者還未表達出來的需求,從而帶來增長的機會。
1956年,鬆下電器與日本生產電氣精品的大阪製造廠合資,建立了大阪電氣精品公司,開發製造電風扇。當時,鬆下幸之助委任鬆下電器公司的西田千秋為總經理,自己任顧問。
盡管這家公司的前身是專做電風扇的,而且後來還開發了民用排風扇。但是相比而言,產品還顯得很單一。西田千秋準備開發新的產品,試著探詢鬆下幸之助的意見。鬆下幸之助對他說:“隻做風的生意就可以了。”
當時鬆下幸之助的想法,是想讓鬆下電器的附屬公司盡可能專業化,以圖突破。可是鬆下精工的電風扇製造已經做得相當卓越,頗有餘力開發新的領域。盡管如此,西田千秋得到的仍是鬆下幸之助否定的回答。
然而,西田千秋並未因鬆下幸之助這樣的回答而喪氣。他的思維極其靈敏,他緊盯住鬆下幸之助問道:“隻要是與風有關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嗎?”
鬆下幸之助並未細想此話的真正意思,但西田千秋所問的與自己的指示很吻合,所以回答說:“當然可以了。”
四五年之後,鬆下幸之助又到這家工廠視察,看到廠裏正在生產暖風機,便問西田千秋:“這是電風扇嗎?”
西田千秋說:“不是,但它和風有關。電風扇是冷風,這個是暖風,你說過要我們做風的生意,這難道不是嗎?”
後來,西田千秋一手操辦的鬆下精工關於“風”的產品,已經是非常豐富了。除了電風扇、排氣扇、暖風機、鼓風機之外,還有果園和茶圃的防霜用換氣扇、培養香菇用的調溫換氣扇、家禽養殖業的棚舍換氣調溫係統……
創新不是來自天生傑出的個人,而是來自從新奇的視角觀察世界——特殊的視角能夠發現未曾看到的東西。西田千秋隻做風的生意,就為鬆下公司創造了無數的輝煌。看到別人未曾看到的,想到別人未曾想到的,這就是創新。它需要一個人具備敏銳的眼光和過人的膽識,並理智地付諸於行動,下一個奇跡也許就是你創造的。
事實上,一個企業要提升自己的競爭力,除了員工素質、企業服務及產品、規模拓展及市場占有率外,“創新”也是提升企業競爭力和核心要求之一。
創新對個人的作用一樣重大。在競爭全方位的今天,要想立於不敗之地,為個人贏得更好的發展,創新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生活中我們所見還是墨守成規的居多,這是為什麼呢?
有科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將4隻猴子關在一個密閉的房間裏,每天喂很少的食物,讓猴子餓得吱吱叫。數天後,實驗者在房間上麵的小洞放下一串香蕉時,一隻餓得頭昏眼花的大猴子一個箭步衝向前,可是當它還沒拿到香蕉時,預設機關就潑出了熱水,當後麵3隻猴子依次爬上去拿香蕉時,一樣被熱水燙傷。於是猴子們隻好望“蕉”興歎。
又過了幾天,實驗者換進一隻新猴子進入房內,當新猴子的肚子餓得咕咕叫,也想嚐試爬上去吃香蕉時,立刻被其他3隻猴子製止,並告知有危險,千萬不可嚐試。實驗者再將一隻被燙傷過的猴子放出來,換一隻新猴子進入,當這隻猴子想吃香蕉時,有趣的事情發生了,這次不但剩下的兩隻被燙傷過的猴子製止它,連沒被燙過的半新猴子也極力阻止它。
實驗繼續,當所有的猴子都已換過之後,仍沒有一隻猴子敢去碰香蕉。上頭的熱水機關雖然取消了,而熱水澆注的“組織慣性”束縛著進入籠子的每一隻猴子,使它們對唾手可得的盤中美餐香蕉奉若神明,誰也不敢前去享用。
這是群體慣性形成的過程。在變化莫測的市場環境中,企業要想贏得競爭優勢,就必須學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而迅速調整,否則隻能像故事中的猴子那樣,在昨天的教訓上平白失掉明天的機會。
然而,一些把成功歸因於富有競爭力的經營管理模式的企業,麵對一切以變化為主題的現實仍高高在上,絲毫不懷疑讓自己成功的經營管理模式的價值和適用性,不思更新,固執地運行在“成功經驗”的軌道上。結果,由於一成不變,企業昔日的輝煌漸漸蛻變為組織慣性,成為企業生存道路上的羈絆。
學會運用逆向思維
生活中,有些已成定論的道理或是習以為常的思維方式往往對新出現的問題無法解答。這時候,你就需要反其道而行之,從相反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探索新方法,樹立新思想。逆向思維有時是解決複雜問題的捷徑,也是常見的創新方法。
當大家都朝著一個固定的思維方向思考問題時,而你卻獨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這樣的思維方式就叫逆向思維。人們習慣於沿著事物發展的正方向去思考問題並尋求解決辦法。其實,對於某些問題,尤其是一些特殊問題,從結論往回推,倒過來思考,從求解回到已知條件,反過去想或許會使問題簡單化。
孫臏是戰國時候的軍事家,他剛學藝歸來時,投奔到魏國。魏惠王有點不相信眼前這個年輕人,就想刁難他。於是,魏惠王對孫臏說:“聽說你挺有才能,如你能使我從座位上走下來,就任用你為將軍。”魏惠王心想:我就是不起來,你又奈我何!孫臏想:魏惠王賴在座位上,我不能強行把他拉下來,把皇帝拉下馬是死罪。怎麼辦呢?隻有用逆向思維法,讓他自動走下來。於是,孫臏對魏惠王說:“我確實沒有辦法使大王從寶座上走下來,但是我卻有辦法使您坐到寶座上。”魏惠王心想,這還不是一回事,我就是不坐下,你又奈我何!便樂嗬嗬地從座位上走下來,孫臏馬上說:“我現在雖然沒有辦法使您坐回去,但我已經使您從座位上走下來了。”魏惠王方知上當,隻好任用他為將軍。
哲學研究表明,任何事物都包括著對立的兩個方麵,這兩個方麵又相互依存於一個統一體中。人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實際上是同時與其正反兩個方麵打交道,隻不過由於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養成一種習慣性思維方式,即隻看其中的一方麵而忽視另一方麵。如果逆轉一下正常的思路,從反麵想問題,便能得出一些創新性的設想。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晶體管的發明曾引起了一場世界電子革命。這其中的逆向思維起了很大的作用。20世紀50年代,世界各國都在研究製造晶體管的原料——鍺。其中的關鍵問題是要將鍺提煉得很純。日本的專家江崎與助手在長期的探索中,不管怎樣小心操作,總免不了混入一些雜質。每次測量其參數,都會發現顯示不同的數據。有一次,他想:如果采用相反的操作法,有意地一點點添加進少許的雜質,結果會怎樣呢?經實驗,當將鍺的純度降到原來的一半時,一種極為優異的半導體就誕生了。
逆向思維也是企業經營管理創新中重要的思維方式。逆向性思維具有以下特點:
1.普遍性。逆向性思維在各種領域、各種活動中都有適用性,由於對立統一規律是普遍適用的,而對立統一的形式又是多種多樣的,有一種對立統一的形式,相應地就有一種逆向思維的角度,所以,逆向思維也有無限多種形式。如性質上對立兩極的轉換:軟與硬、高與低等;結構、位置上的互換、顛倒:上與下、左與右等;過程上的逆轉:氣態變液態或液態變氣態、電轉為磁或磁轉為電等。不論哪種方式,隻要從一個方麵想到與之對立的另一方麵,都是逆向思維。
2.批判性。逆向是與正常比較而言的,正向是指常規的、常識的、公認的或習慣的想法與做法。逆向思維則恰恰相反,是對傳統、慣例、常識的反叛,是對常規的挑戰。它能夠克服思維定勢,破除由經驗和習慣造成的僵化的認識模式。
3.新穎性。循規蹈矩的思維和按傳統方式解決問題雖然簡單,但容易使思路僵化、刻板,擺脫不掉習慣的束縛,得到的往往是一些司空見慣的答案。其實,任何事物都具有多方麵屬性。由於受過去經驗的影響,人們容易看到熟悉的一麵,而對另一麵卻視而不見。逆向思維能克服這一障礙,往往是出人意料,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日本HU-OSE食品工業公司的浦上董事長對咖喱粉新品種的開發情有獨鍾。他曾推出跟傳統咖喱粉大為不同的“不辣咖喱粉”。當時食品業對浦上大加嘲笑,認為他是“發瘋了”。當時,在世界任何地方,咖喱粉的味道都是辣的。但是,出乎意料的是,被人們斷言賣不出去的“白癡咖喱粉”推出不到一年,竟成為日本最暢銷的調料品之一,至今仍然稱霸不衰。
出奇製勝,創新才能成功
以對方想不到的方法將其打敗,這就是出奇製勝。出奇,可以看成是一種創新。眾人熟知的套路必定眾人都有準備,要想取得勝利,必須拋開習慣思維,摒棄陳腐觀點,以新思維思考問題,用新辦法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創新就產生了。
有個猶太商人,他把獨生子魯特送到外國去讀書。不久這個猶太商人突然病倒了,在彌留之際,他立下遺囑,把家中所有財產都轉讓給了長期服侍自己的貼身奴隸。不過如果他的兒子魯特要財產中的哪一件,奴隸須毫無條件地滿足他。商人死了以後,奴隸很高興。他披星戴月趕往國外,找到小主人,把老爺臨死前立下的遺囑拿給他看,魯特看了以後十分傷心。
安葬好父親後,魯特一直在心裏盤算自己應該怎麼辦。最後,他跑去找一個叫羅德曼的朋友,向他說明了情況。羅德曼聽了以後說:“你的父親非常聰明,而且非常愛你。”魯特不滿地說:“把遺產全部送給奴隸的人還談得上什麼聰明,簡直是愚蠢。”
羅德曼叫魯特多動動腦子,隻要想通了父親希望他要的東西是什麼,他就明白父親的心意了。羅德曼告訴他:“你父親非常清楚,自己死後,身邊沒有一個親人,奴隸可能會帶著自己辛苦掙來的遺產逃走,說不定連招呼都不打。所以,你父親才在你不在身邊的情況下使用了這種把全部遺產保護下來的辦法。”可是,魯特還是無法明白,既然遺產都送給奴隸了,保管得再好,對他又有什麼好處。
羅德曼見魯特死不開竅,隻好實話實說:“奴隸的財產全部屬於主人,這你是應該知道的。你父親不是給你留下了一樣遺產嗎?你隻要選那個奴隸就行了。這是多麼精明的想法呀!”
魯特終於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原來,父親使用了一個權宜之計,遺囑中所給予奴隸的一切用一個“但是”作為前提,把奴隸美好的一切都變成了夢幻泡影。這個“但是”是這個猶太商人所立遺囑的關鍵。
聰明的猶太商人正是利用此招數成功地保住了自己的遺產,他的做法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因此,辦事情的時候,隻要心中有把握,再加上頭腦中有出奇製勝的方法,事情就一定能夠辦成。
結果是檢驗事情成敗的唯一標準,所以,辦事情必須講究策略和方法。這裏的策略和方法並非是指耍什麼陰謀詭計,而是說盡量用最佳策略和方法來爭取最佳結果。這個策略和方法越是簡單、有效,就越有殺傷力。
我們在辦事中要做到有把握,就必須知己知彼。孫子說:“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我們無論辦任何事均應做好事前的調查工作,冷靜客觀地認清雙方的具體情況,才能獲勝。
雖說把握勝算,然而經濟活動是人與人之間的戰爭,所以不可能有完全的勝算。因為其中包含著許多人為的因素,諸如情感因素等,所以不可能有完全的勝算,無法確實地掌握。不過,至少要有七成以上的勝算,才可進行計劃。
軍事上講:不打沒有把握的仗。同理,我們辦事也不要辦沒把握的事,因為,辦有把握的事,才會有勝算;辦有把握的事,成功的幾率才會更大。
要想達到辦事成功的目的,就必須用一點絕招,見人之所未見,行人之所未行,方可達到出奇製勝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