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不出眾知,不算高明;用眾所周知的辦法取勝於人,也不算有本事。你能舉起一根毫毛,不能說有力氣;能看見太陽和月亮,不能說有眼力;能聽到轟隆的雷聲,不能說耳朵比別人靈。會辦事的人,總是先人而出,先人而動,出奇製勝。
我們在辦事時,蘊含著很多的技巧,其中出奇製勝就是其中之一。出奇製勝需要一顆靈活的頭腦。有人曾經說過,所有成功的秘密就在於對你身邊的一切保持高度關注,調整自己以適應周圍的環境;意識到時機與資源的寶貴,在適當的時間裏說別人想聽的話和需要聽的話;僅僅處理好事情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在適當的時間和適當的場合去處理。出奇製勝是敏銳的洞察力,以及在緊急時刻快速反應能力的綜合產物。
主動改變不合時宜的觀念
當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我們在社會上生存發展,難免會有感到落伍的時候。這時候,與其抱怨外界環境,不如嚐試改變自己。有句話說:“觀念變了,世界就變了。”我們不能指望外界環境會隨我們的心意發展,隻有改變自己固有的觀念。當你改變之後,你會發現,其實世界沒有你想的那麼殘酷。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套自己固有的思維模式。它像指紋一樣,不會與另外任何一個人有絕對意義上的重複。你就是你,你的表達方式、你的行為、你的好惡等的總和形成了一種外在的叫做性格的東西,你以它去同外麵的世界交流。
然而,個人固有的思維方式往往與現實發生抵觸。抵觸的結果是,你被現實打得頭破血流、一敗塗地。怨天尤人是無濟於事的,因為你無法改變強大而不可抗拒的現實世界。那麼,剩下的隻有一條路:改變你對世界的看法。
這不是自欺欺人,不是退讓認輸,也不是阿Q式的精神勝利。古今中外有無數鐵的例證說明了這一點:隻有當你心中的世界模式發生了改變時,現實的世界才會隨之改觀,使你適應並與之達到合諧。隻有轉變你的觀念,你才會重新堅強地站起來,勇敢地麵對世界與人生。否則你就永遠被強大的現實壓倒在地,永遠不得翻身。
司馬遷遭受殘酷的宮刑之後,萬念俱灰,一心想死,因為對於他來說,人格尊嚴、仕途與人生統統喪失了意義,隻有死才是最好的解脫,同時也可以借一死向漢武帝示威。但是,麵對現實,他逐漸清醒了過來:對於一個龐大的漢朝而言,死一個司馬遷就像死一隻螞蟻一樣微不足道。這樣的死,輕於鴻毛。而如果他能寫出一部流傳千古的《史記》,讓後人永遠記得他,感激他對曆史所作的貢獻,豈不是真正的人生價值所在嗎?
改變了對世界的看法,司馬遷所麵對的殘酷現實也隨之發生了改變——無論對帝王的怨恨或是對人生的絕望,一切的一切均被《史記》所取代、所融化了。悠悠萬事,唯此為大。
司馬遷是聰明的,他采用了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借助於改變自己的觀念來改變世界——不做強權政治的犧牲品,以堅強的信念和遠大的誌向同現實抗爭,最終達到實現自我價值的目的。
這就是觀念的力量。在這個世界上,造成自己的心理障礙的,影響一個人的幸福觀念的,有時候並不是因為物質上的貧乏和豐裕,也不是一個人處境的不同,而是取決於一個人心境的改變。如果你的心靈浸泡在創傷和遺憾裏,痛苦就會占據你的整個心靈。
同樣是從鐵窗中望出去,有的人看到的是泥潭,但有的人看到的卻是滿天星鬥。世界就是你心目中的樣子,你是積極的,世界就是積極的。反之亦然。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定會對你有所啟示:
一個小男孩在山崖的鷹巢裏撿到兩隻鷹蛋。他很高興,回到家裏將鷹蛋放在雞蛋中,讓一隻母雞來孵化。這樣,孵出來的雞群裏就有了兩隻小鷹。小鷹和小雞一起長大,因而不知道自己除了是小雞還會是什麼。
有一隻鷹因為翅膀漸漸長大,偶爾扇動起來便有一種振翅欲飛的感覺,這讓它感到驕傲,有一種“不同於雞類”的優越感。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最後,它認為自己不應該是一隻雞。
一天,它看到有隻老鷹在高空中翱翔,羨慕之際它感到自己的雙翅有一股奇特的力量。這時,它已毫不懷疑自己可以飛到天上去了。
它對自己說:“我絕不甘心做隻小雞。我是鷹,我要飛上青天!”
盡管從未飛過,但是飛翔的天性和強烈的欲望使它產生一種巨大的力量。它終於振翅飛離了地麵,衝到了一座山峰,之後飛向了更高的天空中。
從此它便永遠離開了那髒兮兮的雞窩,飛翔在廣闊的藍天中。
而另一隻鷹卻一直待在雞窩中,雖然它的翅膀也具備了飛翔起來的力量,但它安分守己,滿足於做一隻雞,從來沒有想過要一飛衝天。
它對自己說:“我是隻雞,我隻配生長在雞窩和圍欄中啄食。藍天太高了,飛起來會摔死的!”
久而久之,它完全蛻化了,它有了日益笨拙的身體,翅膀也一點點失去了那種搏擊藍天的力量,它變成了一隻怪模怪樣的雞。
兩隻鷹麵對同樣的世界,卻由於觀念的不同,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由此可見,轉變觀念,並不等於退讓,更不是認輸,而是你為改變世界所做的精神準備。
擺脫思維定勢的影響
我們在成長與學習過程中,會慢慢培養起一係列固定的思維習慣,這種習慣被稱為思維定勢。在環境不變的條件下,思維定勢能使我們靠應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決問題。而在情況發生變化時,思維定勢就可能把我們引入泥潭。思維定勢是束縛創造性思維的枷鎖,要想創新,就必須擺脫思維定勢的影響。
有這樣一個例子:
國內一家日化公司引進了一條國外肥皂生產線。這條生產線能將肥皂從原材料的加入直到包裝裝箱自動完成。
但是,意外發生了。消費者發現有些肥皂盒裏並沒有裝肥皂。於是,這家公司立刻停止了生產線,並與生產線製造商取得聯係,得知這種情況在設計上是無法避免的。
經理要求工程師們解決這個問題。於是一個以幾名博士為核心、十幾名研究生為骨幹的團隊成立了。知識類型涉及光學、圖像識別、自動化控製、機械設計等門類。在耗費數十萬元後,工程師們在生產線上設置了一套X光機和高分辨率監視器,當機器對X光圖像進行識別後,一條機械臂會自動將空盒從生產線上拿走。
巧得很,另外一家私人企業也遇到了同樣的情況,老板對管理生產線的小工說:你一定要解決這個問題。於是這個小工找來一台電風扇,擺在生產線旁,另一端放上一個籮筐。裝肥皂的盒子逐一在風扇前通過,隻要有空盒子便會被吹離生產線,掉在籮筐裏。空盒子的問題自然解決了。
突破性創新者通常被認為是“唱反調”的人,他們對公司或行業中深信不疑的成功信條提出質疑。
下麵四種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思考“什麼是傳統”,以及如何“挑戰傳統”。
1.展示信條。識別共同假設(例如“價格是關鍵變量”或“特定的消費者群體是主要服務市場”)以及趨同的產業戰略(價值陳述、供應鏈、產品構造、定價、營銷策略等方麵)。然後思考,為什麼會存在這些共同性?如果顛覆這些共同假設和戰略會發生什麼?消費者將得到什麼好處?
2.發現不合理之處。很多企業都有“不合理”之處,即便是細小的方麵,也會顯示出創新的機會。例如,為什麼在酒店壁櫥裏安裝警報器防止衣架失竊?為什麼不可以向拿走衣架的消費者收取費用?這樣甚至能將壁櫥變成一個利潤中心。為什麼即使半夜入住,仍然必須在第二天中午前退房?為什麼不按24小時付費?這種思考能夠使你認識不合理的地方並尋求解決方案。
3.走極端。產生持續性破壞的創新者傾向於走極端。以亞馬遜為例,當傑夫·貝索斯開創在線業務時,並沒有根據傳統書店的存書量確定提供17萬~30萬種出版物,而是打算提供250萬種出版物!這就是走極端。
可以在價格、效率或服務速度方麵問自己:如果這些指標得到巨大改進將會怎樣?想象你能夠10倍、50倍甚至100倍地改進這些參數,如果你做到了,將給消費者帶來什麼利益?
4.尋求雙贏。消費者通常隻能兩者選其一而不能兼得。想想低糖汽水、低熱量食品、無咖啡因的咖啡、無酒精啤酒……所有這些產品都不需要消費者做出妥協或權衡。一些流行時裝公司都以相對不貴的價格銷售非常時尚的服裝。
除了要挑戰傳統,利用突發的變化也是一種有效的手段。
“突變”不是一種簡單的趨勢、發明或技術,而是趨勢的融合,是一些明顯不相關的技術、人口、生活方式、地緣等發展的聚合,共同造就了產業劇烈變革的潛力。發現能夠改變規則的趨勢模型,它們通常是重大創新的導火索。
如何根據公開信息得出獨特見解?可以通過以下方式:
1.尋找競爭者不涉足的領域。你無法從商業雜誌、市場研究、趨勢預測、管理谘詢或陳腐的報告中獲取對未來趨勢的洞察力,唯一的方式是親自體驗。20世紀90年代早期,諾基亞注意到全球青少年文化的出現,公司決定派遣一批工程師到一些時尚青年熱點地區親自觀察這種趨勢。他們去了加利福尼亞的威尼斯海灘、倫敦的國王大道、東京六本木地區的俱樂部,而後帶著新的見解回到芬蘭,快速將公司推向行業的尖端。
2.加強弱信號。你需要關注“弱信號”,詢問它們將走向哪裏。玩一個發揮想象的遊戲——“擴大”,問問自己如果某個趨勢變得越來越重要將會發生什麼,會造成什麼影響,誰將受到這些結果的影響,等等。
3.了解背景。當你發現一種趨勢,如何判斷它重要還是不重要。你需要看看這種趨勢產生的背景,並問自己,這隻是一個隨機事件嗎?或者它是否將成為時代潮流?換句話說,這種趨勢是膚淺、獨立的,還是重大而廣泛的變化的一部分?
突破性創新者能將特定的技能和資產從現有業務中分離,將企業作為一組能力和資產的組合,而不是作為特定市場產品/服務的提供者。
很多人將迪士尼的主題公園看做業務單位,但迪士尼員工並不這樣認為。他們看到,迪士尼樂園是世界上最大的“三維娛樂”製造商,擁有獨特的布景、服裝設計、講故事和表演的技能。將這些核心能力從主題公園中分離出來會怎樣?例如,將迪士尼的核心能力運用於百老彙或倫敦西區,將迪士尼電影變成舞台劇會如何?基於這樣的思路,迪士尼舞台演出成立於1994年,成為重要的盈利來源。
寶潔公司的佳潔士白牙片,就產生於企業內部各種能力和資產的相互作用——從口腔護理部門(齒科產品)到家庭護理部門(基層技術),以及織物與家居護理部門(過氧化氫漂白)。突破性創新者能夠將企業的能力和戰略資產像搭積木那樣聯係起來。很多互聯網企業就是“重組”的例子。以電子商務網站為例,你會發現網上商家從一家公司購買信貸審批過程,另一家運行其服務器,再一家提供地圖服務,還有一家提供搜索網站的軟件……來自不同地方的能力經過無縫銜接,向消費者傳遞特定的價值。這種“即插即用”的模式能夠迅速降低新業務的成本。
聯想是重要的創新方式
聯想是人類一種美妙的思維能力。麵對璀璨星空,人們會聯想到幕布上的寶石;麵對巍峨高山,人們會聯想到雄偉的壯士。一件產品,因為勾起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聯想而大受歡迎;一個難解的問題,通過某些看似不相幹的信息聯想起來,就能找到答案。如果想突破創新,學會聯想是很有必要的。
在英格蘭,有人曾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在一次有許多人參加的午餐上,聘請了一個有名的廚師,這個廚師做出的飯菜不說是十裏飄香,也可謂有滋有味。但實驗者別出心裁地對做好的飯菜進行了“顏色加工”。他將牛排製成乳白色,沙拉染成發黑的藍色,把咖啡泡成混濁的土黃色,芹菜變成了並不高雅的淡紅色,牛奶被他弄成血紅,而豌豆則染成了粘乎乎的漆黑色。滿懷喜悅的人們本來都想大飽口福,但當這些菜肴被端上桌子時,都麵對這美餐的模樣發起呆來。隻見有的人遲疑不前,有的人怎麼也不肯就座,有的人狠狠心勉強吃了幾口,都惡心地直想嘔吐。而另一桌的人又是怎樣的呢?同樣是這樣一桌顏色奇特的午餐,卻遇到了一些被蒙住眼睛的就餐者,這桌菜肴的命運可就大大地不妙了,很快就被人們吃了個精光,人們意猶未盡,讚不絕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