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合理飲食可以幫助我們緩解壓力,因為食物中的營養可以影響身體處理壓力的效果。
粗糧減壓:長期的壓力和疲勞常會導致胃腸功能紊亂,如俗話說的上火、便秘就是常見症狀。食物中的纖維能促進胃腸蠕動,幫助排便,減少胃腸疾病。補充膳食纖維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多吃粗糧,如玉米麵、蕎麵、豆麵等粗糧中有很多粗纖維。所以,日常食譜中不要光吃白米、細麵,像玉米麵糊糊、嫩玉米、蕎麥麵等,也 應列在其中,還可以全麥麵包代替精製白麵包。這些都是增加膳食纖維的好辦法。
新鮮果蔬減壓:新鮮果蔬是為人體提供維生素的最佳來源。維生素分為兩大類,脂溶性和水溶性。而維生素C和B族維生素這兩大類水溶性維生素,對緩解精神壓力、平衡情緒作用最為顯著。B族維生素是人體內神經係統、物質代謝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物質。它可以營養神經,調節內分泌,達到平衡情緒、鬆弛神經的效果。我們常吃的食物中含B族維生素較多的有:胚芽米、糙米、全麥麵包、豆漿、蛋類、番茄等。維生素C也參與人體的代謝過程,有維持細胞膜完整的功能,可以增強記憶力,因此同樣具有平衡心理壓力的效果。食物中富含維生素C的是各種新鮮蔬菜和水果。蔬菜的種類應該多種多樣,根、莖、葉、花、瓜、果都要有。瓜,如黃瓜、南瓜;果,如西紅柿、茄子;根,如胡蘿卜、土豆;莖,如芹菜;葉,如菠菜、油麥菜等。水果類可選食蘋果、柑橘、草莓、芒果或木瓜等。
9.壓力變動力
人活著也需要有壓力驅動,當一個人沒有壓力時,他就會四肢乏力、精神萎靡,處於一種漂浮、焦躁的狀態。腳底不實,“輕飄飄”的人是做不好工作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壓力是進步的動力。要做好工作,必須不斷給自己加壓力。
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是指把工作壓力轉變為思想動力。實踐證明,事物的發展變化、個人的成長進步都離不開外界的壓力。因此,適當的壓力並非壞事,若壓力調適得宜,不僅能減少疾病的發生,使自己活得更舒適、更有意義,還可以驅使我們去挑戰自己的能力,激發個人潛能。
對於每個人來說,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壓力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例如,經濟的壓力、工作的壓力、學習的壓力、感情家庭的壓力、人際交往的壓力、競爭的壓力,等等,應有盡有。這些壓力中,有些是客觀的,有的是主觀的,有的是外部施加的.有的是自我加壓的。分攤在每個人身上,有的可能會小一點,有的多一點而已。因此,對於人們來說,壓力是不可避免的。
壓力當前,有的人歎息抱怨,一味回避壓力,期望自己沒有任何壓力地生活。有的勇敢麵對,自我加壓。對待壓力的態度不同,所出現的結果大不一樣。大家都知道彈簧,如果你不給它施加壓力,它就沒有任何彈力,就沒有一點張力。人缺乏壓力,就會容易滿足現狀,萎靡不振,就不會有進步。有的隨著條件的變好,失去了自我加壓的動力,同樣的,在我們身邊,常常看到一些人隨著年齡、職務的提升,生活待遇變了,交際應酬多了,放鬆了對自我的要求,失去了以前的緊張感和壓力,變得浮躁起來,靜不下心來,不願學習,工作馬馬虎虎,應付交差;有的人稍微有點壓力就喊受不了,覺得幹不了,就想要逃。有的人感到“幹好幹壞一個樣,幹多幹少一個樣,幹與不幹一個樣”,產生混日子、熬年頭的想法,缺乏上進心,工作失去激情,沒有緊迫感,成天渾渾噩噩。一個承受不了壓力的人,怎麼能踏征途、行遠路、過急流、跨溝壑呢?“大雪壓青鬆,青鬆挺且直。”
隻要承受住一時的壓力,“大雪”就會融化,成為滋潤根須的甘泉。
壓力和動力是對立統一的關係。隻要承受住壓力,勇於調整自我,不懈地努力.壓力就會變成動力。有挑戰才有壓力,壓力轉化為動力,靠的是高度的事業心和強烈的責任感,靠的是鍥而不舍的毅力和不怕困難的精神,隻有這樣,才能不斷自我加壓,把壓力轉化為責任,轉化為進步的不竭動力。
“生命要經過磨煉才真實”,若說壓力是一種磨難的話,那麼,我們每個人都要勇敢麵對,正確解決。“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我們何不把壓力化為一種使人進步的不竭動力呢?有了動力,付諸於實踐,我們就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