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無端地受到了指責和誤解;也許你一招不慎,在人生之路上迷失了方向,也許你的心正受著痛苦的煎熬,你的精神正在崩潰的邊緣徘徊。但是千萬要記住冷靜麵對,學會控製,要知道,上帝欲毀滅一個人,必先使其瘋狂。一個善於自製的人,他肯定能掌控自己的生活和時間,成就一番驚人的偉業!
別讓奸詐主宰你的性格走向
一個人若能心胸坦蕩、很好地把握住自己,一定會有一番大作為。然而,若是性格暴躁,心地不端,那麼本來擁有的善於謀劃的優勢,就會被用錯地方,變成不擇手段,坑害別人的陰謀。這樣的人往往被其野心和忌妒心所影響,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惜鋌而走險,結果隻能是害人毀己。
曆史上,戰國時期的龐涓也算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人,然而,他因為生性忌妒,把其本應用在戰場上的智慧變成了算計別人的卑下手段,最終落得個悲慘的下場。
春秋末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其中魏國勢力最為強大,魏惠王野心勃勃,意圖稱霸天下,於是四處招賢納士,收攏人才。
龐涓和孫臏同為當世高人鬼穀子的學生。兩人在鬼穀子的指導之下,文韜武略無所不習,成為當時的奇才。但龐涓為人較為心浮氣躁,在學藝未得大成之時,便急欲立功揚名。於是便下山投奔魏王。在魏國,龐涓深得魏惠王信任,授封為大將軍。他將學得的本領來訓練兵馬,在與衛、宋、魯、齊等國的交戰中,屢戰屢勝,備受魏國朝野尊重。
不久,孫臏也學成下山。他德才兼備,智謀非凡,是個百世難遇的奇才。下山之初,因為沒有根基,所以孫臏也前往魏國,魏惠王得到消息,便征詢龐涓的意見。龐涓心知自身遜孫臏一籌,便說:“孫臏是齊國人,我們如今正與齊國為敵,他若來了,恐怕有所不妥。”魏王說:“如此說來,外國人就不能用了?”龐涓無奈,隻得同意讓孫臏前來。
孫臏來到魏國,一談之下,魏王就知道孫臏更有將帥之才。就想拜他為副軍師,協助龐涓行事。龐涓聽了忙說:“孫臏是我的兄長,才能又比我強,豈可在我的手下?不如先讓他做個客卿,等他立了功,我再讓位於他。”實際上,這是個計謀。龐涓是為了不讓孫臏與之爭權,然後再伺機陷害。而孫臏還以為龐涓一片真心,對他十分感激。
龐涓原以為孫臏一家人都在齊國,因而不會在魏國久留,便試探著問他:“你怎麼不把家裏人接來同住呢?”孫臏說:“家裏人非亡即散,哪裏還能接來呢?”龐涓一聽,頓時一驚。如果孫臏真在魏國待下去,自己的地位可真是岌岌可危了。
事後,一個齊國人捎來了孫臏的家書,大意是讓他回去。孫臏回了一封信,言稱自己已在魏國做了客卿,不能隨便走。湊巧的是孫臏的回信竟被魏國人搜出來,呈給了魏王。魏王便問龐涓如何處置此事。龐涓一見機會來了,應答道:“孫臏是大有才能之人,如果回到齊國,對魏國十分不利。我先去勸勸,如果他願意留下,那就罷了,如果不願意,那就交由我來處理。”魏王點頭答應。
龐涓當然沒有勸孫臏,而是對他說:“聽說你收到一封家信,怎麼不回去看看呢?”孫臏說:“隻怕不妥。”龐涓大包大攬,勸孫臏可放心探親,孫臏頗為感動。第二天,孫臏便向魏王告假。
魏王一聽孫臏要回鄉,便稱他私通齊國,命龐涓審問。龐涓故作驚訝,先放了孫臏,又偽裝向魏王求情。爾後,又神色慌張向孫臏解釋,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保住了孫臏的性命,但黥刑和臏刑卻不能免除。於是,孫臏臉上被刺字,膝蓋被剔,終身殘廢,隻好依靠龐涓過日子。
這正中龐涓的下懷。龐涓認為,孫臏變成終生殘廢,便無法再出仕做官,不會妨礙自己的前途。同時,他又可以把孫臏作為“奇貨”控製起來,養在龐府,以便利用他的智慧,為自己效勞。而孫臏還天真地認為是龐涓救了自己的性命,遂立誌刻寫祖傳兵法欲送龐涓,以感謝他的恩德。
龐涓派來的侍者看到孫臏的誠實,深為敬佩,而看到他遭受的不白之冤又極為同情,於是將龐涓的所作所為全部告訴了孫臏。直到此時,孫臏才如夢初醒,看清了龐涓的陰險嘴臉。
具有雄才大略的孫臏,剛要實現他的理想,竟突然遭此橫禍,被人暗算,身陷逆境,好不淒慘。但是,孫臏畢竟是個意誌非凡的人,他不僅沒有向惡勢力屈服,反而更加發憤圖強。他設法擺脫龐涓的監視暗暗地鑽研兵法,準備有朝一日逃離虎口,用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報仇雪恥。
經過一番認真思考,孫臏隻好裝瘋以自救,大喊大叫,燒掉了已經寫出的兵書。龐涓以為他真的瘋了,無可奈何。
過了一些時候,齊國的使者來到魏國。孫臏乘人不備,暗暗去見齊使,他以刑徒的身份、驚人的才華和慷慨陳詞,打動了使者的心。使者與他秘密約定,臨行時偷偷用車把孫臏帶回了齊國。
孫臏來到齊國,受到齊威王、將軍田忌的熱情接待。在交談時,孫臏較係統地闡述了他的軍事理論。齊威王聽了孫臏的論述,深為他的精辟見解所吸引。
齊威王認為孫臏是個不可多得的奇才,便要拜他為大將。孫臏不願顯居其名,辭謝說:“我是個受刑的殘廢之人,怎麼能做大將呢?大王還是以田將軍為大將,我可以協助將軍作計謀。”
齊威王接受了孫臏的意見,任命他做齊國的軍師。通過賽馬談兵,孫臏一鳴驚人,由一個刑餘之人,一躍成為一個大國軍隊的統帥。從此孫臏在戰國七雄爭立的角逐中,開始嶄露頭角,大顯身手。最後在馬陵之戰中殺死了龐涓,報了深仇大恨。龐涓以前所犯罪孽,終得報應:身敗名裂,客死他鄉。
一個人最怕的就是把自己的智慧用錯了地方,讓奸詐主宰了自己的性格走向。如果能發揮自己性格的優勢,正確運用自己的智謀,那麼,不但能避免禍事,更能贏得美好的前景。
自我封閉的性格要不得
中國有句“少年老成”的成語,用來讚揚那些看起來不動聲色,善於掩蓋自己真情實感的年輕人。過於沉重的曆史負擔和種種無形的陳規陋習,使許多人誤以為冷淡和不顯露感情是成熟的標誌。我們所受的早期教育總是要求我們刻意修飾自己的形象,要顯得穩重並循規蹈矩。我們日益變得隻相信“規範”、“責任”等抽象的概念,終日受到種種擔憂顧慮的幹擾和威脅,而不再傾聽或竭力回避著自己內心的呼喚。人們總是擔心遭受這樣的議論:“那個人總像一個孩子,永遠也長不大了。”
過分地、浮誇地表現感情並不可取,但我們不能因此對生活中真正打動我們內心的人和事也裝作視而不見。把感情封閉起來,戴上所謂成年人的千篇一律的麵具去生活,隻會使我們的生活腐敗變質。人類的內心世界是由感情凝結而成的,所以我們才能在鄰居或朋友之間建立起誠摯的友誼,才能在夫妻間建立起成功美滿的婚姻和家庭,社會也才能通過感情的紐帶協調運轉。真摯的感情無影無形,但它卻比任何實際的東西都更有價值。正因為如此,尋找失落的童年時的笑聲和真情也才會成為人們曆盡磨難後的夢想。
自我封閉的性格不僅使我們的生活變得寂寞、沉重、多疑和孤僻,而且使我們一度擁有的創造能力喪失殆盡。與成年人相反,兒童更多的是使用腦的右半球,那是人的智慧中樞和想象力、創造力的發源地。左腦半球是人的邏輯中樞,儲存著成人後掌握的種種規範和觀念。左半腦的發展壓抑了右腦半球的活動,人們不再能無憂無慮地創造自己的生活了,歐洲畫壇大師馬蒂斯大聲疾呼,藝術家一輩子都應該像孩子一樣去看世界,“因為喪失這種能力,就意味著同時喪失了每一個獨創性的表現”。
天性開朗、熱情、奔放的人根本就沒有必要追求少年老成的效果,以致於製造出一副扭曲的性格,它比肢體的殘疾更要令人悲哀。裝出一副老於世故的外表和麻木不仁的麵孔去迎合某種觀念和大眾化的口味,是脆弱、怯懦的表現。走出自我封閉的圈子,注意傾聽自己心靈的聲音並大膽表現它,是美好和幸福的。當我們要壓抑自己的感情,想把它封閉起來時,我們有必要反躬自問:我怕的是什麼?我為什麼不能更自由、更真實地生活在世界上,而不是在麵具裏?
很多有所作為的人都不掩飾自己的真情。羅斯福會發出孩子般爽朗的笑聲;丘吉爾會為了區區小事就大失身份地和自己的男仆爭吵起來;列夫·托爾斯泰聽柴可夫斯基彈琴時當眾流出了淚水;大書法家米芾給友人寫信寫到“芾再拜”時,竟恭恭敬敬地站起身來,向桌子拜了下去。用世俗、功利的眼睛又怎麼可能理解這些名人的率真行為?
羅斯福總統的夫人艾蓮娜有一次猶豫不決,下不了決心是否去做某件事,她向經濟學家巴魯克請教:“我的頭腦叫我去做,可我的心叫我不要做。”巴魯克的忠告是:“有疑問時,遵從你的心。如果因為遵從你的心而做錯了事,不會覺得太難過。”為了你生活得更快樂、更有意義,請你摘下成年人的臉譜,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還原自己的性格本性吧。
把握性格優勢最重要
很多人雖然性格都差不多,但是如何利用性格的優勢卻大相徑庭。大家都知道,在我們的身上,往往不隻有一種性格存在。如有的人雖然性格敏感,但他也具有謹慎的性格。而且某一種性格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環境中所產生的效果都不一樣。譬如說,具有冒險性格的人在創業初期往往能夠把握住別人所不敢攫取的機會,但是到創業中期時,又往往因過於冒險而深陷囹囫。
20世紀90年代,國內企業界的風雲人物可以說非史玉柱莫屬。他在1991年與人合資成立了巨人新技術公司,1992年把公司遷往珠海,成立了巨人高科技集團公司,此時的注冊資金已經達到了1.19億元。
史玉柱在一年裏成為百萬富翁,兩年後成為千萬富翁,三年後成為億萬富翁。他領導下的巨人集團創造了年增長30%的經濟奇跡,資產總額很快飆升到10億元。1994年史玉柱當選為“中國十大改革風雲人物”。
1995年,《福布斯》雜誌把史玉柱列為中國大陸前20名富翁的第8位,他也是當時唯一一位靠高科技起家的企業家。果敢大膽的性格,使史玉柱的事業迅速壯大。同樣,由於他的大膽,使他決定建造70層的巨人大廈。這一脫離了實際的計劃給他帶來了嚴重的財務危機,集團資金運轉不靈,惡性債務纏身,並以此為導火索,導致整個公司一蹶不振。
應該說,史玉柱是商界少有的奇才。他的冒險精神成就了他的大業,但同時也為後來的挫折埋下了伏筆。他的成功與失敗說明了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環境中,人隻有主宰自己的各種性格優勢,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