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海洋“肥胖症”(1 / 3)

目前,在歐洲沿岸建立了許多觀測網,每年冬天計數一次從海上衝到岸邊的死鳥數,並確定出有多少是死於石油汙染的。但實際上,因油汙染致死後被衝上岸的僅占全部死鳥的10%─25%,其餘大部分不是沉入海底,就是早被其他大型海洋動物吞食掉了。

隨著我國經濟的振興,海運事業和海洋石油工業的迅速發展,我國沿海海域的海洋溢油事故也屢有發生,對漁業生產和海洋環境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1983年11月25日,巴拿馬油輪“菲莎大使號”滿載4.3萬噸原油離開青島市黃島油碼頭,在膠州灣內的中沙礁觸礁沉沒,溢油3000多噸,有230公裏海岸線受到油汙,4.7公裏受到嚴重汙染。團島岸邊油層最厚處達70厘米。整個膠州灣內有6萬平方米浴場沙灘到處是油塊,9萬多平方米的灘塗和礁石遭到不同汙染,沿海水產養殖場、碼頭、軍事設施、海濱風景區都受到汙染,造成經濟損失2800多萬元。1984年5月25日,巴西油輪“加翠”號又在膠州灣溢出750噸原油,玷汙了103公裏的海岸。這以前,在1979年6月,膠州灣內還發生過巴西油輪“塞勒斯總統”號觸礁溢油事故。在東海,巴拿馬籍“安迪卡·萬那哈克提”號貨輪1987年11月8日在福建莆田平海灣海灘翻船,造成嚴重油汙染。約84公裏海岸線被玷汙,其中嚴重地段12公裏,使灘塗和淺海養殖業損失1000多萬元,海洋捕撈損失近60萬元,海鹽生產損失400多萬元。在南海,也發生過中國油輪“大慶”號在廣東沿岸被外輪撞翻,溢油1700多噸的事件,在海麵形成13公裏長的浮油帶,汙染了海豐、陸豐兩縣的全部海岸。

1990年6月8日,巴拿馬籍“瑪亞8號”貨輪和利比裏亞籍“春鷹”號貨輪在渤海老鐵山水道相撞,“瑪亞8號”輪當即沉沒。數日內溢出燃料油300─400噸,汙染海麵1000平方公裏。部分漂油接近岸邊,汙染了養殖區,僅水產業損失就達900餘萬元。70年代以來,我國還發生過多次海上石油平台井噴溢油事件。如1974年渤海灣一口油井井噴,約有300噸油入海,汙染魚蝦30多萬公斤,玷汙報廢網具200多件,直接損失32萬元。1980年5月,河北滄州近海石油平台貯油罐破裂,造成海麵溢油,使1.4萬公斤海產品不能食用,經濟損失13萬元。

頻繁發生的海洋溢油事故及對海洋生物資源、漁業生產、海洋環境所造成的損失和帶來的危害,正是大海向人類發出的嚴重警告,這難道不應該引起我們的警惕嗎?

人,吃得太多、太好,容易得“肥胖症”。如今在幼兒園,在中、小學,在街頭巷尾,胖小子、胖丫頭可真不少。

海洋,“吃”得太多、太好,也會患上“肥胖症”。如今在世界各地,富營養化的“肥胖”海區也可真多。波羅的海就是其中典型一例。現將經環境科學家會診的病例公布於下。

1、“患者”外觀特征

波羅的海地處歐洲北部,提起它,也許許多人都熟悉,因為幾年前在那裏曾經發生過一起東、西方冷戰的事件:蘇聯潛艇越過中立海區,偷偷地“摸”到瑞典的家門口。發現後被迫浮出水麵,出盡了洋相。

波羅的海很年輕,大約隻有10000歲。它是一個典型的幾乎完全封閉的內海,麵積大約42萬平方公裏,隻比我國的黃海稍大一點,可是平均水深卻比黃海大一倍,有86米,最深處將近500米,水體體積有22000立方公裏。整個海區有波羅的海本部、波的尼亞灣、芬蘭灣、卡特吉特海、皮爾特海、基爾灣和美克蘭巴格灣等部分組成,沿岸島嶼密布,僅在斯德哥爾摩和赫爾辛基之間就有兩萬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