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海洋“肥胖症”(2 / 3)

由於周圍250餘條河流的大量淡水注入,波羅的海海水並不太鹹,鹽度隻有千分之六至七,而正常海水一般在千分之三十左右。

波羅的海與外界的聯係隻能通過一條既窄又淺的水道——厄勒海峽,因此交流很困難。海水長期停滯在內部,每40年才能更新一次,而且本身的垂直交流也很差,海水層化現象明顯。

波羅的海原來很健康的,那裏從來沒有出現過像火山噴發、颶風和龍卷風之類的自然災害,也沒有發現過吃人的鯨、鯊以及使人中毒的魚類和其他生物,更沒有破壞水下建築物的船蛆和別的鑽孔生物,汙損生物也很少。

2、症狀概要

波羅的海“肥胖症”的主要症狀是:

(1)沿岸水域浮遊生物數量大大增加,海水的透明度不斷下降;

(2)淺海區藍綠藻大量繁殖,沿海城鎮附近及河口區藻類開花現象日益增多;

(3)底棲動物群變化非常明顯,表現為種類逐漸減少,但單個種類的生物數量卻越靠近汙染源越多,直到汙染源附近隻剩下個別耐汙的種類;

(4)魚類的構成也發生變化,重要的肉食性魚類有所減少,傳統的經濟魚類被一些不能食用的種類所代替。

(5)由於波羅的海海水鹽度很低,一些適應富營養化條件的淡水生物趁機侵入。在某些地區出現了多樣的淡水植物、魚類、底棲動物和水禽,如蝸牛、中國河蟹、北美麝鼠、水貂等;

(6)海水含氧形勢每況愈下。1900年在蘭瑟特海淵底層水域測得每升海水含氧2.5毫升,到了1950年僅為1.5毫升。此後,有好幾次根本測不出氧。波羅的海其他深水區情況也類似。結果在海區中部形成一個巨大的生物學上的“荒漠”。20世紀60至70年代,由於缺氧造成底棲生物全部死亡的地區估計有10萬平方公裏,約占波羅的海總麵積的四分之一。

3、病因分析

首先,波羅的海較小的麵積,較大的水深,以及近封閉的形態和與外海水交換不暢等自然環境特點,使它很容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

其次,波羅的海周圍地區農業和林業十分發達,不少地區工業化程度也很高,因此波羅的海就成了沿海城市和工業的巨大納汙場所。

在海區周圍有瑞典、芬蘭、波蘭、德國、丹麥和前蘇聯的俄羅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國家,大約有2000萬人居住在沿海城市,另有4000萬人在波羅的海的彙水區內生活。

據統計,波羅的海彙水區內幾類工業的年生產能力為:氨568萬噸,磷酸120萬噸,紙漿1400萬噸。每年由陸上排入海區的汙染物有幾百萬噸,其中有機質130萬噸,氮31萬噸,磷26萬噸以及大量其他有害物質。它們一半以上是河流攜帶進來的。據另一項統計,進入波羅的海的營養鹽中,隻有5%的磷和32%的氮來自農業排放,其餘則是生活汙水和工業廢水排放的結果。

進一步分析波羅的海北部的波的尼亞灣發現,灣的沿岸分布著許多城鎮、港口和工業(主要是造紙工業、紙漿工業、冶金工業和化學工業),在港口附近地區,造船業也比較發達。沿岸120萬人口的城市汙水直接排入波的尼亞灣,其中有5%的汙水未經任何處理。因此由城市汙水排入灣中的氮有4500噸,磷400噸,BOD5900噸;由工業汙水排入的氮4500噸,磷6000噸,BOD519400噸;由河流搬運進來的氮84600噸,磷5600噸,BOD5268000噸;由大氣輸入的氮50000─70000噸;磷1500─230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