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北方沿海,有一處美麗的海灣——大連灣。這裏灣闊海深,山青水秀。海麵上塑料浮子成排成行,整齊排列,養殖著海帶、貽貝、扇貝等海產品。海底天然生長著海參、鮑魚、牡蠣和各種貝、藻類,尤其是灣裏的牡蠣(俗稱“海蠣子”),個大、體肥、味美。挖出來的肉有的一個足有乒乓球大小,是其他地方生長的牡蠣不能比擬的。當地老百姓喜歡生食,在筵席上也可以做成一道名菜“炸蠣黃”,外酥裏嫩,表黃內白,沒有吃到嘴裏就已經使你垂涎了。生物學家特地用當地的地名把這種牡蠣命名為“大連灣牡蠣”,以防其他種類的牡蠣冒名頂替,敗壞了它的聲譽。大連人對它們更是倍加青睞,幹脆把自己的鄉音也叫做“海蠣子味”。
也不知從何年何月開始,反正時間不太長,大連灣裏的牡蠣吃起來好像有一股異味,說確切一點是有柴油味。起初油味不濃,後來越來越重了。煮熟後一開鍋臭氣刺鼻,誰還敢吃呢?!隻好扔掉。繼而這裏捕撈到的魚、貝、蛤、蟹等等都陸續帶上了同樣的味道。難怪如今市場上,隻要聽說是從大連灣撈上來的海貨,買主就搖頭走開了。
大連灣牡蠣到底是怎樣傳染上這種油臭的呢?用精密儀器對牡蠣肉進行分析表明,其中含有石油的成分。這就奇怪了,牡蠣生活在海水中,又不是浸泡在石油裏,它們體內的石油究竟來自何方呢?人們慢慢發現,今天的大連灣已不比往昔了。四周岸邊到處是工廠,黑的、黃的、紅的汙水咕嘟咕嘟一個勁地排到灣裏。海麵上巨輪、漁船百舸爭流,往日清澈的海水現在到處是一片片彩虹色的油膜,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亮。在海水和海底泥中也都化驗出了石油。
實驗證明,每升海水中即使含有0.01毫克的石油,生活在其中的魚、貝體24小時內就可沾上油味。我們把這一濃度稱作魚、貝體產生臭味的“臨界濃度”。當水中油濃度比“臨界濃度”高十倍時,魚、貝類在2─3小時就很快發臭了。
進一步研究發現,石油中含有一些發臭的成分,它們可以通過體表滲透和鰓粘膜侵入魚、貝體內,隨後由血液或體液迅速擴展到全身。
至此,我們可以弄明白,大連灣牡蠣的柴油味是附近工廠和船隻排出的汙油汙染了灣裏的海水和海底泥,進而危及牡蠣和其他海洋生物的結果。
牡蠣和其他海產品有油臭味人們很容易發覺和識別,大不了忍痛割愛,扔掉就是了。可是如果這些美味的“海鮮”被細菌和病毒侵入或附著,那問題就嚴重得多了,因為它們不會向人類發出油臭味那樣的暗示和警告。1988年元旦前,在我國最大的城市上海爆發的那場轟動國內外的甲型肝炎事件就是因為毛蚶被病毒沾汙引起的。它嚴重毀壞了“海鮮”的聲譽,以致很長一段時間,江南許多地方的居民隻要一提起“海鮮”就頭疼,真有“談虎色變”的氣氛。
根據我國衛生部防疫司宣布:截止1988年3月18日,上海全市累計有近30萬人患上甲型肝炎,死亡31人。經流行病學調查,臨床診斷和實驗室研究多方證實,這起甲肝爆發與生食江蘇啟東產的毛蚶有關。
毛蚶是一種生活在海底的貝類,是我國沿海人民喜歡食用的海鮮品之一。它們在海底以濾食海水中的腐殖質和微生物為生。每隻毛蚶一天能夠過濾120升海水。如果海水中有甲肝病毒、沙門氏菌、痢疾杆菌、嗜鹽菌等致病微生物,就會被毛蚶等貝類濾入並在體內積累。
人們食用這類海鮮品一般不願煮得太熟,有的時候甚至生食,因為這樣海鮮更鮮。然而這樣一來,隱藏在毛蚶體內的病毒就逃避了高溫的懲罰,甚至因為溫度合適反而促使病菌更加大量滋生繁殖。最後這些病毒隨海鮮品一起被吃進了人體,在體內興妖作怪,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
類似上麵那樣的因為食用海鮮品而中毒的事件,在國內外曾多次發生過。
1959年,山東煙台某廠因食用蛤蚶導致一千多人嗜鹽菌中毒,成為建國後我國第一次大規模食用海產品中毒事件。1977年,浙江省寧波市也發生了食用毛蚶引起肝炎的爆發。該市1984年以來又連續發生了10起因食用海產品中毒的事件。1970─1980年,江蘇省連雲港市共發生食物中毒事件20起,有462人受害。其中因食用海鮮引起的嗜鹽菌中毒8起,315人受害。其實在上海,1987年10月31日就已經發生過一起海洋性細菌——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有762人中毒。
據統計,從1987年底到1988年初,因生食江蘇啟東地區的毛蚶共引起上海、江蘇、浙江和山東三省一市42.3萬人患上甲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