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節目“正大綜藝”中有這樣一句常用語:“世界真奇妙”!可不是,大象,這種陸地上最大的動物,卻被小小的老鼠捉弄得不知所措;橫行世界海洋的大片大片油膜,它的克星竟是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真可謂“一物降一物,鹵水點豆腐”啊!
提起微生物,人們也許會“以貌取人”,認為它小小的個子,能有多大用處?或者一提起微生物,就會與病菌、傳染病聯係起來,感到厭煩。其實,在地球上,微生物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最大功績在於能夠分解各種腐敗的有機物,從而使大自然不斷得到淨化,物質不斷得以循環。如果沒有這些小東西,地球上的生命早就停止了,世界也早就變得一塌糊塗,臭不可聞。因此小小微生物,力量大無窮。
地球上有十幾萬種微生物,包括各種細菌、酵母、黴菌、放線菌以及原生動物和單細胞藻類等。它們不僅品種多,而且數量大,繁殖快,適應性強。例如在沿海地區,每毫升海水中竟有100多萬個微生物。有的菌種能在80度的高溫下堅持十分鍾,而有的即使零下3度也能照樣繁殖很快。世界上幾乎每一個角落,從天寒地凍的北極到烈日炎炎的赤道;從深深的海底到九重天上;從幹涸的沙漠到水鄉澤國,無處沒有它們的存在。
在微生物這個龐大家族中,有許多成員(據說有1000多種)愛“吃”石油,它們能夠吸取石油中的碳作為自己生長繁殖的養料,從而使石油降解和氧化掉,其中三分之一的石油被微生物“吃”進了肚子,變成了它的細胞成分,其餘三分之二成了二氧化碳和水。這樣一來,就起到了清除油汙的效果。我們把這類微生物統稱為“石油降解微生物”或“食油微生物”。
這類能“吃”石油的微生物在陸上、淡水和海洋中都有。僅僅是在海洋裏目前已經發現了70屬200多種能氧化一種或幾種石油成分的微生物。它們中既有細菌,也有酵母和真菌。如細菌中的假單胞菌屬、芽孢杆菌屬、杆菌屬等;真菌中的芽枝黴、美小克銀漢黴、雜色曲黴等;酵母中的假滌酵母、畢赤氏酵母、德巴利氏酵母、園酵母以及放線菌中的諾卡氏菌等。實驗證明,在含有一定量柴油和石蠟油的海水中加入兩種“吃”油細菌,三十天內能將石油“吃”掉90%。另一種叫美小克銀漢黴菌的微生物在含有0.2%原油的海水中,五天就能吃掉93%以上的原油。而在自然條件下微生物“吃”油的能力可以達到每天每立方米100─960毫克。
有實驗表明,黑海食油菌在20─25℃水溫下每小時每一個細胞能“吃掉”5×10-10-1.5×10-9毫克的油。他們根據實驗和調查研究資料計算得出:在最適宜的天氣和溫度下,黑海表層微生物每晝夜吃油的速度為2.4毫克/平方米,因而夏季整個海區被細菌“吃掉”的石油達9000噸。
為了尋找“吃”油“食量”大的微生物,科學家們對自然界裏的大量微生物進行了分離、培養和繁殖。“羅阿古”就是這樣被選拔出來的一種。這種細菌繁殖很快,也很能“吃”油。在一隻燒瓶中放入“羅阿古”菌株、油、水和一種叫黴的化學物質,而另一隻燒瓶中則不放羅阿古菌株。數小時後,有羅阿古菌株的燒瓶清澈見底,毫無油跡;而沒有放羅阿古的燒瓶中依舊是一層粘粘的石油。
為了進一步證實羅阿古菌株的“吃”油本領,在油輪的兩隻裝壓艙水的大油槽內分別加和不加“羅阿古”。結果加的一隻油槽排出的壓艙水變得很清,油槽也很幹淨。而沒有加的油槽,壓艙水還是油跡斑斑,槽底仍然覆蓋著厚厚的一層油泥。
1971年,美國佐治亞州立亞特蘭大大學在進行一項用酵母清除油汙染的研究中,發現用酵母清除汙油比細菌等其他微生物更有前途。因為細菌受環境的影響較大,陽光能殺死細菌,海水的壓力還能壓破細菌的細胞壁,這些都妨礙細菌“吃”油能力充分發揮。而酵母不受這些外界壓力的影響,而且“吃”油吃得很快。它們還能鑽進油滴中去“吃”油,同時繁殖自己,這樣一來也可以避開海洋中原生動物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