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石油的成分十分複雜。而微生物“吃”油的胃口和嗜好又大不相同。某一種微生物隻能“吃掉”石油中的某一種或某幾種成分。這樣,清除油汙的效果就會受到影響。但如果把幾種微生物放在一起,又因為它們各自要求的生長條件不相同,很難同時都生存下來。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美國紐約州通用電氣公司的印籍微生物學家查卡巴拉蒂運用遺傳工程創造出了一種“大胃口”的細菌雜交變體——“人造普通菌”,又叫“假單細胞菌”。這種細菌能“吃”多種石油組分,大大提高了清除油汙的能力。其他細菌需要一年以上時間才能“吃掉”的油,“人造普通菌”幾個小時就可以“吃掉”。由於這種菌在自然界中本來是沒有的,而且“食量”特別大,人們也把它叫做“超級細菌”。這種菌平時可以幹凍起來,使用的時候撒在稻草上,然後把稻草扔進受油汙的水麵,它可以在很短時間內“複活”並大量繁殖,投入緊張的“吃”油戰鬥。它們對環境沒有任何危險,因為它在拚命飽餐一頓後,汙油吃光了,它也跟著死了。
為了加速“吃”油微生物的繁殖,提高清除汙油的效率,還可以將一種由氮和磷製成的特種化肥撒在海麵浮油上,這種化肥不溶於水,隻能溶解在油裏,它能幫助微生物更迅速地將油“吃掉”,其速度要比不用化肥快10倍。
進一步研究還發現,許多微生物不僅能“吃”石油,還能“吃掉”其他汙染物,如有機氯農藥、多氯聯苯,甚至某些重金屬。
有人在某處河口發現有50種微生物能在2─3星期裏“吃掉”5%─10%的滴滴涕,並把它變成可溶性物質。還有一種細菌可以把滴滴涕轉變成兩種不含氯的物質,因而降低了滴滴涕的危害。
人們還從土壤中找到兩種能猛烈吞食多氯聯苯的酵母菌。一種是紅酵母菌株,可以“吃掉”40%的多氯聯苯,另一種蛇皮癬菌類也可“吃掉”30%的多氯聯苯。
在土壤中還發現一種不怕汞的細菌,它能夠吸收汞的化合物。實驗表明,把這種菌放進每升含15毫克汞的水裏,在30℃的溫度下,半小時內就能“吃掉”90%的汞。
正因為小小的微生物有如此大的本領,我們可以利用它來處理多種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目前國內外廣泛采用的“活性汙泥法”,就是依據這一原理建立起來的一種汙水處理方法。用這種方法處理汙水時,首先要除去水中大顆粒的雜質,然後把培養好的微生物加進去,不斷充氣混合。通過微生物的活動把水中的汙物變成氣體和汙泥,這樣就可以收到淨化汙水的效果。在參觀汙水處理廠時,我們往往可以看到汙水池中有一組轉盤在轉動。其實在每一個轉盤上都有一種微生物,當含有多種汙染物的汙水流經這些轉盤時,不同種的微生物就分別“吃掉”汙水中的不同成分。
但是,到目前為止,用微生物“吃掉”石油還基本處在試驗研究階段,隻是在個別清除海麵溢油的“實踐”中進行過小規模的試驗。例如1987年7月7日,美國環保局官員宣布,在處理“艾克森·瓦爾代茲”號油輪溢油事件中,利用“食油”微生物清除被油汙海灘的試驗取得了可喜的效果。據稱,在清汙工作中,科學家們在一片油汙卵古海灘上使用了特別培養出來的“食油”微生物,並撒了培養劑。幾天後試驗場明顯比其他地方幹淨。環保局長賴利認為,今後有可能在大範圍推廣使用。相信總有那麼一天,食油微生物作為一種新式的“生物武器”將在和油作戰中發揮出巨大的威力。海洋中的汙油遭遇克星的日子已經為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