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給廢物劃出一塊“保留地”(1 / 3)

“富山丸”離開橫濱港碼頭,往東向太平洋駛去,甲板上整齊地排列著一隻隻足有1人高,兩臂剛好能攏住的混凝土罐。知情的人知道厚厚的混凝土層裏還包裹著一隻不鏽鋼筒,再裏麵裝的才是這次“運輸”的真正貨物——經過濃縮固化了的放射性廢物。

駕駛室內窗明幾淨,海圖台上鋪著一張西北太平洋某海域的海圖。在離日本海岸大約500公裏的地方,有一個用黑色的線條圈起來的方框。這時圖上標明水深達4500米。一路上,操圖員每隔30分鍾就在航線上作一個紅色的標記。當標記作進黑方框時,隨著一聲汽笛,水手們紛紛奔赴甲板。不一會,混凝土罐一隻隻被扔進了大海……

這是日本在向太平洋預定海區傾倒放射性廢棄物。為防止沒有到達目的地就傾倒,日本海上保安廳還派專人登輪監督。

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生產和生活中產生出來的廢棄物大大增加了,尤其是工業發達國家,廢物數量更加可觀。為了給廢物尋找出路,人們想方設法改革工藝,開展廢物綜合利用。無奈廢棄物實在太多了,仍有相當數量需要設法處理掉。

早期,人們曾用在陸地上堆放、掩埋,在海邊或湖邊填海(湖)造地、焚燒等辦法來處理廢棄物。盡管暫時緩解了一部分矛盾,但天長日久,問題又出來了;一些國家陸地麵積有限,堆放廢棄物占去了大片良田沃土,例如我國沿海省市為堆放廢物已經占地31萬平方米,而且容易引起環境的汙染;填海造地會破壞沿岸海域的生態和景觀;廢物焚燒也會產生大量有害氣體。不僅如此,陸上處理的費用也較高。舊金山資源管理協會主席查爾斯·派普克認為:(在舊金山)將廢棄物運往填埋點每噸要花40─60美元,就地焚燒更貴,每噸達70─100美元。

人們開始把目光移到了海洋。認為海洋這麼大,這麼空曠,而且還有巨大的自淨能力,為什麼不能找到並且劃出一些合適的地區作為處理廢物的“保留區”呢?一百多年前,人類開始了這一實踐。事實證明,在海上處理廢物雖然比陸上經濟,但也會造成環境汙染,因此越來越受到國際組織和各國政府的重視並於1972年製定了《防止傾倒廢物和其他物質汙染海洋的公約》,各沿海國家也製定了有關法律。

在海上處理廢棄物,專業上稱“海洋傾廢”。按《防止傾倒廢棄物和其他物質汙染海洋的公約》(簡稱《倫敦傾廢公約》)規定,“海洋傾廢”的含意是:①任何從船舶、飛機、平台或其他海上人工構築物上有意地在海上傾棄廢物及其他物質的行為;②任何有意地在海上棄置船舶、飛機、平台及其他海上人工構築物的行為。

海洋傾廢最早的國家是美國。早在1875年,在南卡羅來納州的查爾斯頓就開始向海裏傾倒疏浚泥。除此之外,美國還在其他七個地區開展海洋傾廢活動。例如在紐約灣有四個傾廢場,用來處理垃圾、汙泥、化學毒物、軍工廢物以及低劑量的放射性物質,僅1972年一年就傾倒了1200多萬立方米。又如在墨西哥灣沿岸有35個傾廢場,用來處理疏浚物和化學藥品。其中2處水深較大的處理場每年傾倒的散裝化學藥品有100多萬噸,用圓筒包裝的化學藥品6650噸。到1973年底,美國環境保護局在海上共劃出118處傾廢區,其中有三處被指定用來傾倒有毒廢物:一處在馬薩諸塞州岸外,一處在特拉華灣附近,另一處在洛杉磯岸外。另有兩處作為海上廢物焚燒區。

美國還於1946年在離加利福尼亞海岸80公裏的東北太平洋中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放射性廢棄物的海洋傾倒。從這時起到1969年,美國在太平洋五個地區共傾倒了55389桶放射性廢物。1949年 ─ 1967年,又在大西洋的五個傾廢區傾倒了34083桶放射性廢物。據不完全統計,美國每年向海洋傾倒的廢棄物總量達6700多萬噸。

英國往海洋傾倒廢物也有一百多年的曆史。1887年,開始向泰晤士河口傾倒倫敦市的垃圾,後來又傾倒廢礦漿。估計每年由此倒入河口的有5000噸銅,100噸鋅,200噸鉻,70噸鎳,14噸鎘。此外,英國還在克萊德港周圍長期傾倒大量礦渣,每年約有100多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