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成為“美食家”
品位
作者:老波頭
胸懷一顆不素心
豬油幫主老波頭教你成為“美食家”
在“福記港式茶粥麵”接受訪問,鄰桌的小朋友聽得入巷,跑過來搭訕:“美食家這個職業整天吃吃喝喝,真是不錯。”
唉,不止一次被人這麼問,我也照舊回答:“三百六十行,才沒有美食家呢。不然,大學的專業榜上,為什麼沒有這一欄?”
蔡瀾先生拍電影出身,沈宏非老師從記者做起,當今中國最著名的兩大美食家亦曾有正職,何況我們這些小輩?事實上,身邊的老饕友人“梅璽閣主”邵宛澍兄、“食家飯”俞沁園姐姐、“管家”程熙兄,無不另有謀生之道。至於我,之前寫了近10年的計算機軟件,當今不再那麼辛苦,把寫軟件的精力拿來寫食物罷了。
說來說去,“美食家”隻是大家認可我們對食物的理解而贈送的稱號,興趣為主,絕非工作,更不能當成職業看待。
金錢是原因之一,稿費低廉,靠什麼生活?拿人紅包,不管好不好吃,一概美言幾句,有人不亦樂乎,但是違背良心的事情,不可做就是不可做。
其實,如果能夠保持一份判斷力的話,每個人都有成為美食家的資本。你可以隨意地喜歡,也可以隨意地討厭,甚至是偏見也沒關係,但一切觀點均應該經過自己的大腦,而非單聽美食家們怎麼說。人雲亦雲,拾人牙慧的事情,最要不得。
更別看三流的美食節目,那些主持人隻會拚命做出陶醉狀。他們說得最多的三句話是“羊肉不膻”、“肥而不膩”和“入口即化”。羊肉不膻,不如吃雞和豬,連意大利麵也“入口即化”,你當是M&M誷巧克力嗎?
大家覺得某種食物好吃或者不好吃,是源於小時的記憶,或者第一次接觸的經驗。“幼年的火腿常帶耗味(哈喇味)。”有次聽沈宏非老師說,“當今明知沒有這股味道品質才佳,但是反而不習慣。”對,道理就是這麼簡單,所以我們會懷念媽媽或者外婆的菜嘛。
另一方麵,總有幾種稀奇古怪的東西等著你去嚐試,像日本的納豆、寧波的臭貨和北京的豆汁。擁有足夠的好奇心,鼓足勇氣先來上一下子,不習慣就再來一下子,兩三次後從此愛上也不一定。
友人張瑞煜兄一向不碰大腸和榴蓮,經我介紹,連試三次,結果不得了,張兄現今變成大腸癡和榴蓮癡,而且愈演愈烈,兩種食物一起吞下也照樣麵不改色,大有反超我之勢。
最基礎的,當然是對食物的愛,會不會做菜並不是關鍵。沈宏非老師說得好:“寫影評的未必會拍電影呀。”不過有幾道拿手菜,就沒人說你“光說不練”。尤其上海男人風範,為家人下廚,其樂融融。
自己的廚藝如何?我不敢誇口,總之大部分不算難吃,雖然難登大雅之堂,關起門來獻獻醜不是難事。
我燒菜研究的成分居多,尤其喜歡翻出那些古老的食譜做試驗。《隨園食單》離我們太遠,近一點的則有陳夢因先生的《食經》。我找到一套上世紀70年代的《中國菜譜》,記載的菜式已有半數失傳。嫌原文冗長,我將之一一簡寫,在微博上與愛好廚藝的網友分享。寫法隻保留基本的步驟和原理,略加評述。不必要的味精和勾芡亦一並舍去,至於幾克幾兩,更是請大家憑經驗即可。做這件事情吃力不討好,隻為還食物的本來麵目。
精彩的食材越來越少倒是事實,但絕非沒有,街頭巷尾更有數不盡的美味,花工夫去找,即能找到,為什麼不馬上出發呢?
最瘋狂的經曆之一是在廈門,由當地老饕帶路,連吃8頓早餐,餐餐精彩絕倫,翌日寫稿,虎虎有“八頓將軍”之風。
但是每餐隻舉筷一次,多則不美。胡吃海喝一氣的,不是美食家,是豬八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