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菜嫁接葡萄酒 味覺新欲望(1 / 1)

中菜嫁接葡萄酒 味覺新欲望

食尚

作者:吳書仙

在歐洲,幾百年前葡萄酒就已經根植到他們的精神和胃裏了。從飲食習慣上看,歐洲人自小就被培養習慣了,比如說每次就餐的時候,父母會在孩子就餐的水杯裏倒一點葡萄酒,隨著年齡的增長,酒的比例也提高。

中國一年接近100萬噸的葡萄酒消費量,其實大部分是被當成符號來消耗掉的,因為葡萄酒近些年來被越來越多地編織在時尚、高雅、社交、西方生活模式、生意、藥品等符號中了,而恰恰忘記了它本身作為餐酒的主要功能。在中國,葡萄酒配中菜基本屬於空白。其實,葡萄品種豐富多樣,因而絕大部分的中國菜都能找到相配的葡萄酒,而酒配菜的基本原理是酒和菜的平衡,最好能相得益彰,酒和菜的濃厚度要相當。一般認為的白酒(白葡萄酒)配白肉,紅酒配紅肉,其實跟大家將葡萄酒改稱為紅酒一樣,隻說對了一半,因為中國菜跟西方菜最大的不同在於:通常中菜是入味的,而西餐以原味的居多。所以西菜配酒可以根據原料,而中菜配酒除了原料,還要看佐料和烹調方法。

比如說,紅燒肉配葡萄酒,如果是上海的紅燒肉,一般是醬料重且帶甜味的,如果用白葡萄酒來配,就算是重型白葡萄酒,濃厚度都不能跟紅燒肉般配;如果用單寧明顯的赤霞珠來配,因為這道菜裏有甜味,所以兩者一起品嚐會突出苦味;如果用梅樂來配的話,梅樂突出的是果味,雖然口味上配起來還過得去,但試想一盤李子果肉和紅燒肉拌在一起,總是有點生熟不分的感覺。最配紅燒肉的還是黑比諾,比如說來自美國加州和法國勃艮地的黑比諾,不過最好是成熟的黑比諾葡萄酒。黑比諾酒裏帶有煮熟的甜菜和紅棗的果甜味,跟肉中的甜味相得益彰,加上本來單寧就少,即使是成熟的酒單寧也成熟,不僅不會和甜味衝突,而且少量的單寧還能去除紅燒肉的油膩。

從味覺的生理角度來看,味覺能夠感受到的隻有酸、甜、苦、辣、鹹,比起要區分上百種氣味的嗅覺來講,算簡單的。能夠相互影響味覺的主要是四種味:鹹會加強苦的感覺;酸能短時間的掩蓋苦味,又加強了甜味;甜味能降低對鹹、苦、酸的感覺;苦味能降低酸度。食物中的甜味、原味和辛辣味,令酒試起來更加強勁;食物中的酸味和鹹味,令酒試起來更加溫和。

對於中國人的家常便飯,個人認為還是白葡萄酒容易配一些,因為中國人的主食是米飯,碳水化合物為主,往往比較不複雜的白葡萄酒都可以起到配襯和開胃的作用;而外國人吃的主要是肉類,麵包隻是配角,如果沒有帶著單寧的紅酒,還是比較難化食。

以下有幾點前人經驗和個人感悟的幾點建議,如果能掌握, 自己可以隨機應變的酒配菜, 如果不做專業人士,也差不多夠用了。

1.吃油膩的菜,可以用紅酒來配,因為紅葡萄酒中的單寧能去油膩;吃清淡的菜,用白葡萄酒來配。

2.辣菜最好不用好酒配,最好是便宜的酒和帶點甜味的白葡萄酒。因為辣會掩蓋掉好葡萄酒中的多層次和細膩柔滑的口味,而辣的口感和酒裏的單寧結合會越喝越辣。

3.甜點和甜品用甜酒來配。因為不甜的白酒與甜點配會發酸,紅酒配甜點會發澀和發苦。

4.苦菜用有苦味的紅葡萄酒來配,反而會有先苦後甘的感覺,比如說苦瓜配帶苦澀味的赤霞珠紅酒。

5.鮮嫩海鮮不要用口感生澀的紅葡萄酒來配。比如說清蒸魚,酒中的單寧會使鮮嫩的肉變得粗糙不堪,非常難吃,單寧也會使八爪魚和魷魚變得很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