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則98:步行有益健康
“食後徐行百餘步,手磨臍腹自消磨”,這是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的長壽秘訣。飯後散步能幫助我們更好的消化,平時經常散步也能起到很好的身體保健作用。日常生活中早晚去散散步,既能呼吸室外的新鮮空氣,還能更好的鍛煉身體。
1.平時多散步有利於身體健康
通過長期的實驗觀察,專家認為:每天進行1~3次,每次持續20~30分鍾輕鬆、愉快的散步運動,對一些控製飲食而不需依賴胰島素和雖需少量胰島素,但病情能得到明顯控製的糖尿病人,是非常有益的。有益的散步對糖尿病人不能理解為單純的減肥運動,而是具有藥理學方麵意義的。也就是說,讓糖尿病患者每天的“服”兩次這種每次30分鍾的散步“藥丸”,就能產生相應的醫療效果。
2.散步的要領
散步同其他體育活動一樣,也有一套方法和要領。
(1)調身
就是調整身體,使散步的姿勢端正。散步的時候,要抬頭、挺胸、收腹,兩臂前後自然擺動。眼睛要看前方遠處的山、樹、屋等目標,並注意由遠而近、由近而遠地調整視力。頭部可以緩慢地左右轉動,活動頸部。行走的時候注意用腳的大拇指、腳後跟的內側有力著地。這不僅對端正姿勢、免得左右晃動有好處,而且對舒經活絡,防治靜脈曲張、小腿抽筋有一定作用。
(2)調心
就是調整心態,使心境處於寧靜、喜悅的狀態。丟掉一切煩惱和苦悶,輕鬆愉快地、專心致誌地散步。為了做到這一點,可以邊走邊欣賞風景,看看藍天、白雲、綠樹、紅花。還可以用手指梳梳頭發,促進頭部血液微循環。
(3)調息
就是一邊走一邊調整呼吸。把體內的二氧化碳等廢氣從口內慢慢吐出來,把新鮮空氣徐徐吸進去,不斷進行“吐故納新”。呼吸要注意輕慢深細,不要憋氣,不要拚命用力,保持自然、均勻。
3.不同體質的人選擇不同的散步方法
(1)體弱者——甩開胳膊大步跨
體弱者要達到鍛煉的目的,每小時走5000米以上最好,走得太慢則達不到強身健體之目的,時間最好在清晨和飯後進行,每日2~3次,每次半小時以上。
(2)肥胖者——長距離疾步走
肥胖者宜長距離行走,每日2次,每次1小時。
(3)失眠者——睡前緩行半小時
晚上睡前散步,緩行半小時,可收到較好的鎮靜效果。
(4)高血壓患者——腳掌著地挺起胸
高血壓患者散步,步速以中速為宜,行走時上身要挺直,否則會壓迫胸部,影響心髒功能,走路時要充分利用足弓的緩衝作用,要前腳掌著地,不要後腳跟先落地,否則會使大腦不停地振動,容易引起一過性頭暈。
(5)冠心病患者——緩步慢行
冠心病患者散步步速不要過快,以免誘發心絞痛。應在餐後1小時後再緩慢行走,每日2~3次,每次半小時。
(6)糖尿病患者——擺臂甩腿挺起胸
糖尿病患者行走時步伐盡量加大,挺胸擺臂,用力甩腿,時間最好在餐後進行,以減輕餐後血糖升高,每次行走半小時或1小時為宜。
4.選擇最佳的步行姿勢
“常常步行走,活到九十九”,這句古老的諺語充分說明了步行的保健功效。可是並不是所有的步行都能起到良好的鍛煉效果,為了讓步行發揮更好的效果,步行時要注意下麵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