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退戰略

撤退戰略是指企業出讓某個經營單位、子公司、事業部或某個產品係列的戰略。撤退與發展常常是聯係在一起的,因為撤退是為了更好的發展,而發展也需要必要的撤退。處於快速增長的公司中的創業者,通常不會認真考慮撤退戰略。因為在開始時一切較為順利,同時,受到短期成功的鼓勵,創業者會不斷地將利潤投到難以為繼的項目中,通常這種投入很難取得收益,也很難收回。因此,前瞻性地考慮撤退戰略無疑會使創業者在發展中掌握主動,把握時機,爭取更廣闊、更富前景的發展空間。

撤退戰略主要有三種類型:

放棄戰略。這是指企業在衰退初期就把經營不善的經營單位或業務讓出,以求最大限度地收回投資。在實施放棄戰略時,企業要把握時機。因為若過早放棄,企業便要蒙受巨大損失;放棄若過晚,則行業內外的收買者就會擁有較強的談判能力,使企業處於不利地位。如果創業項目的商業價值不及創業前設想得樂觀,應當盡早放棄。

收割戰略。這是指企業盡可能從企業經營單位中收回現金的戰略。實施收割戰略的企業一般都嚴格地減少甚至終止投資,減少設備的維修,減少或停止研發和廣告宣傳活動,減少產品的品種規格,縮減使用的分銷渠道,實行整體的收縮政策,以便在被清算前增加經營單位的短期現金流量。

清理戰略。這是指企業由於無力清償債務而停止營業進行清理。這當然是創業者最不願意看到的一種結果。清理同時分自動清理和強製清理兩種。前者一般由股東決定,後者須由法庭判定。清理是所有戰略抉擇中最為痛苦的一種。對於單一經營的企業,清理意味著結束了組織的生存;對於多種經營的企業,清理意味著關閉一定數量的經營單位與解雇一批員工。在繼續經營毫無希望的情況下,早期的清理比被迫破產對股東的利益更為有利。否則,企業在該領域中繼續經營下去,隻能耗盡自己的資源。

當創業企業做出了撤退決策之後,有時可能會發現實施撤退戰略並不容易,甚至找不到出讓經營業務的市場。主要原因就是行業中存在的退出障礙。這些障礙一般包括:企業中準備撤離的經營業務如果與其他業務存在著密切的協同作用,企業則很難采取撤退戰略。這種戰略性障礙主要存在於對消費者的服務上,或有可能損害企業和其他產品的質量形象。特別是企業準備撤退的產品會使企業失掉大量的消費者或市場份額,從而影響企業在其他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由於某些經濟因素的原因,例如已投入的高額固定資本,企業準備撤離的經營業務即使在利潤和效益低於正常水平的情況下,也不得不在原行業中經營。

若企業認為市場需求還會回升或在某個特定的細分市場上企業的產品還有一定的銷路,企業就會不願撤離這個經營領域,因而形成了一種期望的障礙。

如何克服這些障礙呢?企業首先應該充分地認識到任何經營單位和業務的吸引力以及其利潤都會有衰退的時候;其次,在做出撤退決策時,應認識到可能會存在的退出障礙,事先對這些障礙做好物質和心理上的準備。這樣企業在正式撤退時,一旦障礙出現,便可根據預先擬好的方案及時予以排除。

逐步實施既定目標

企業經營戰略是企業總體戰略的具體化形式,是各個戰略經營單位根據總體戰略要求,是開展業務、進行競爭和建立優勢的基本安排。企業經營戰略一般為三種形式:

成本領先戰略

成本領先戰略是隨著人們對經驗曲線效應的深入理解而得到日益廣泛運用的。它是指企業通過內部加強成本控製,將成本降到最低限度,成為行業中的成本領先者的戰略。

企業在采用成本領先戰略時,應當清醒地看到,實現成本領先戰略並不是很容易的事,因為成本是企業各方麵工作的綜合反映,降低成本的能力同企業素質密切相關,對於創業企業來說,由於缺乏經驗和規模效益,所以難度會更大;同時也應注意其存在的弱點,及早采取防範措施,以保證戰略的順利實施。

特色經營戰略

特色經營戰略是指企業提供獨具一格的產品和服務,滿足特殊顧客的需求,形成自身優勢的戰略。也就是說,企業運用這種戰略主要是注重產品和服務的特色。這種特色既可以表現為獨特的技術和質量、獨特的顧客服務,也可以是便利的銷售網點,或者表現為某些方麵的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