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何不馬上利用蓋倫·利奇費爾德的方法來解決你的憂慮呢?
第一個問題——我擔憂的是什麼?
第二個問題——我能怎麼辦?
第三個問題——我決定該怎麼做?
第四個問題——我什麼時候才開始做?
竭力將生意上的憂慮減半
如果你是一位生意人,也許你現在會對自己說:“這個標題實在荒謬,我幹這一行已經19年了,要說有誰能知道這個答案的話,當然是非我莫屬了。居然有人想要告訴我怎麼消除我生意上50%的麻煩——簡直是荒謬絕倫。”
這話一點也不錯。任何人在看到這樣的標題之後,都會有這樣的感覺。這個題目好象能給你很多幫助,但這種空口白話根本一文不值。
讓我們開誠布公地談談吧。從剛才分析的結果來看,這的確不能幫你解除生意上50%的憂慮,因為除了你自己,沒有人能做到這一點。可是本文也並非亳無價值,起碼它會讓你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這當然也是最重要的。剩下的就要看你自己的了。
前麵曾經提過世界著名的亞曆克西斯·卡瑞爾博士的話:“不知道如何抗拒憂慮的生意人,都會短命而死。”
既然憂慮的後果如此嚴重,那麼如果能幫你消除憂慮,即使是其中10%,你是否也覺得滿意呢?會的!很好,下麵告訴你一個實例。有一位生意人,他不僅消除了50%的憂慮,還減少了70%的以前用來開會、用來解決他生意上問題的時間。
當然,這裏不會告訴你那些你沒辦法去查證的故事,如某一位“瓊斯先生”或某人在俄亥俄州認識的某一個人。這個故事的主角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利昂·席孟金。他多年來一直擔任西蒙出版社幾個高階層的單位主管,現在是設在紐約州紐約市洛克菲勒中心的袖珍圖書公司董事長。
“15年來,我幾乎每天都花一半的時間開會和討論問題。”利昂·席孟金向求教者介紹了他的經驗,“討論我們是否該這樣或那樣,還是什麼都不管。開會時我們很緊張,在椅子上坐立不安,在辦公室裏走來走去,彼此辯論,不停地繞著圈子。到了晚上,我會覺得精疲力竭。”
“我原以為我這輩子大概就隻能這個樣子了,而且一直這樣做了15年,並不覺得有其他更好的辦法。如果有人告訴我可以減去那些花在會議上時間的四分之三,即可以消除四分之三的神經緊張,我會認為他是一個睜著眼睛、咧著大嘴、不懂事的樂觀主義者。可是,我卻擬出一個恰好能做到這一點的計劃。這個辦法我已經用了8年,對我的辦事效率、健康和快樂來說,都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好處。”
“這話聽起來好象是在變魔術——可是就象所有的魔術一樣,一旦你弄清楚是怎麼回事,就非常簡單了。下麵就是我的秘訣:”
“第一,我立即停在15年來我們會議中所使用的程序——在以往,我那些很煩惱的同事會先把問題的細節報告一遍,最後再問:‘我們該怎麼辦?’”
“第二,我訂下一個新的規矩——任何一個想要把問題拿來問我的人,必須先準備好一份書麵報告,並在報告中回答四個問題。”
“問題一: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以前我們在這種會議中通常花上一二個小時,還沒人弄清楚真正的問題在哪裏。我們常會討論一些莫明其妙的問題,卻不肯先費點時間明白地寫出我們的問題是什麼。”
“問題二:問題的起因是什麼?”
“我回顧一下,吃驚地發現我在這種會議上浪費了很多時間,卻沒有清楚地找出構成問題的基本要素是什麼。”
“問題三:這個問題能找到哪些解決方法?”
“在以前的會議中,總有一個人建議一種解決方法,另外一個人會跟他辯論,大家發起火來,常常講到題外去。而開完會時,還沒有找到可以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問題四:你建議用哪一種方法?”
“以往跟我一起開會的人,會花上好幾個鍾點為一種情況擔心,不斷地繞圈子,從沒有想過問題如何解決,然後寫下來:這是我建議的解決方案。”
“現在,我的手下很少把他們的問題拿來找我了。為什麼?因為他們發現,為了要回答上麵的四個問題,他們得把所有的事實搜集起來,把他們的問題仔細加以考慮,在他們做過這些之後,他們會發現四分之三的問題都不必再找我商量。因為最適當的解決方案,就會象麵包從烤麵包機裏跳出來一樣。即使有些必須跟我討論的問題,所花去的時間也不過是以前所花的三分之一,因為討論的過程非常有秩序而符合邏輯,最後都能得到很明智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