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質是人的一種氣質類型,根據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的看法,人體內有4種體液,即血液、粘液、黃膽汁、黑膽汁,每種體液所占比例的不同決定了人的氣質差異,其中黑膽汁占優勢的人就屬於抑鬱質。抑鬱質的人神經類型屬於弱型,他們體驗情緒的方式較少,穩定的情感產生也很慢,但對情感的體驗深刻、有力、持久,而且具有高度的情緒易感性。抑鬱質的人為人小心謹慎,思考透徹,在困難麵前容易優柔寡斷。抑鬱質的人一般表現為行為孤僻、不太合群、觀察細致、非常敏感、表情靦腆、多愁善感、行動遲緩、優柔寡斷,具有明顯的內傾性。
氣質在童年時期表現得較為明顯。孩子越大,他與生活環境的相互關係也越複雜,因而他經受生活環境的影響也越多,某些氣質特點也就為後天獲得的特性所“掩蓋”。
氣質和性格的關係是很複雜的。大致有三種情況。
(1)有些性格特征在各種氣質的人身上都可能形成,氣質隻是賦予這些特征以某種“色彩”。例如不同氣質的人,可以同樣形成勤勞這一種對待勞動態度的性格特征。但是它的表現形式就會不一樣。
(2)氣質對另一些性格特征可以影響它形成、發展的速度。例如,自製這麼一種表現意誌方麵的性格特征,有人表現自製是經過了很大的克製和努力,有人表現自製則比較自然、比較容易。
(3)還有些性格特征則具有較多的動力性質,鮮明地表現著氣質的特點,例如引起情緒反應的快慢和情緒活動的強弱等。
氣質的特點表現在人的各種活動中,但它並不影響人的行動的方向和內容。一般不能把某一種氣質看做是積極的,而把另一種氣質看做是消極的。各種氣質都有它積極的一麵,也有它消極的一麵。這要聯係這個人的整個個性特點及其在活動中的社會意義來評定。因此,有些人認為某種氣質類型的人隻適合於做某類工作,這是沒有什麼科學根據的。例如認為黏液質的人能夠嚴格地恪守既定的生活秩序工作製度,他們是“實際勞動者”;抑鬱質的人做單調工作最好,這些人應從事簡單的操作;而多血質、膽汁質的人善於“社交”,似乎是天生的“組織者”。這完全是對氣質的一種誤解。人的氣質特點並不影響人的活動質量。各種氣質類型的人,在同樣性質的活動中,都可以獲得好的成績。
2.體型說
德國精神病學家克瑞奇米爾根據自己對精神病人的觀察和研究,提出按體型劃分人氣質的理論。它認為,人的身體結構與氣質特點以及可能患有的精神病種類有一定的關係。而精神病人與正常人隻有量的差別而無質的區別。它認為,人的體型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1)肥胖型,這種人身材短胖,原肩闊腰,易患躁狂抑鬱症。它們的氣質特點是:好社交,通融,健談,活潑,好動,表情豐富,情緒不定,氣質類型為躁鬱性氣質。
(2)瘦長型,這種人高瘦纖弱、細長、窄小,易患精神分裂症;其特點是不善社交,內向,退縮,世事通融,害羞沉靜,寡言多思,氣質類型是分裂型氣質。
(3)鬥士型,這種人骨肉均勻,體態與身高成比例,易患癲癇病;其特點是正義感強,注意禮儀,節儉,遵守紀律和秩序,氣質類型為粘著性氣質。美國心理學家謝爾頓也是體型說的代表之一。他從胚胎學角度把人分為三類:內胚葉型、中胚葉型和外胚葉型。內胚葉型相當於肥胖型;中胚葉型相當於筋骨型;外胚葉型相當於細長型。並發現氣質與體型之間的相關達0.80。
3.血型說
1901年,維也納大學的卡爾·蘭德斯坦納發現血液的不同類型,創立ABO係統,以解決輸血過程的障礙問題。這引發了日本心理學家古川竹二的靈感。1927年古川竹二很敏感地將四種血型和四種氣質類型聯係在一起。他在大量的調查基礎上認為,希波克拉特的四種氣質類型不是由膽汁和粘液決定,而是由血型決定。他把南德斯依納的ABO係統與四種氣質類型相結合,創立了“氣質的血型說”。
在人的體內,處處有液質的流動。如眼淚、唾液、血液、尿液、膽液、腦液等等。單從體重來看,這些體液約占70%,即使看起來很堅硬的骨頭,也大約有20%的液質。細胞中,水大約占80~90%。人體水和其他液體的含量,與地球的海洋占地表的比重是多麼的相像。正是這些液質的流動,帶動了人體的新陳代謝。體液是通過影響生理,進而影響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