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每個員工在企業裏看到了問題,很少會有人提出來。比如:在本月公司裏發工資時有個人的發錯了,老板在開會的時候追究起事情來,但是沒有一個員工會開口。如果老板問到那個員工,他也會說不知道,這不是我的事,不屬於我的工作範圍內。老板還是繼續的查下去了。
於是,專門負責員工出勤人員把他推到財務部去,而財務部則會說是行政部門弄錯了,而行政部門則又說是管理員工出勤的人員弄錯了。沒有願意去承擔責任。
但是老板已經想出了解決的辦法,並把事情的責任與處理辦法跟如實地告訴了員工,而在那時大家都成了諸葛亮,紛紛的去指責造成這件事的責任人。
這種事情無論在哪個企業裏都是會經常發生的。這些人也就是沒有自己的見解,認為他人的一切會給自己帶來好處,總是會跟在他人後麵效仿著。
在一家造船廠裏的種很強大的機器,這台能把廢棄的鋼鐵不費一點力氣的壓成堅硬的鋼板。而辦事效率高的人也正是這樣,他們做事判斷準確、敏捷,不管遇到多麼複雜的問題,隻要讓他們去解決,便會很快就解決了。
做事有計劃、有主見、有判斷力的人,對於自己的計劃不會倒運與他人商量不決,而有種可能就是他們遇到了比他能力高的人。他會對自己的計劃很有條理的規劃好,也正如在作戰之前,軍隊的統帥總是會把各項計劃都做好,然後便開始發起進攻。
有判斷力、頭腦清楚的人,他們做任何事情不會模棱兩可,意誌很堅決,更不會去投機取巧。對於徘徊猶豫或者有時生氣而放棄目標在他們身上永遠都不會出現的。他們做事隻要計劃好了,有自己的主意,就一定會堅持到底。因為他們的心裏很清楚,唯有這樣,才會抓住成功的機會。
耐心將事情做到最好
有好計劃,還需要有一定的耐心去等待。如果過於急躁,按捺不住自己,不能等下去的話,計劃也就會遭到破壞。所以,有計劃地做事情的同時,耐心也是非常重要的,有耐心才會壓抑住自己那焦急不安的情緒。比如:你用鍋煎魚,如果你不停地翻著魚身,那一來二去魚肯定會變得爛碎,僅從表麵上看肯定你就會感覺不好吃。
反之,如果你不翻魚身,那麼魚將會被燒焦。最佳的辦法就是要你去觀察看什麼時候能翻,才去拿著鏟子去輕輕的翻動,有節奏的翻動,待全部煎熟以後,再裝在盤子裏。任何的才能與品格不是僅全憑想象就會產生的,而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中慢慢積累的。對小事情都不願幹那可怎麼能幹大事。
猶如謀士魏征,將事情做到位,將最好的意見呈現給李世民,也正是由於他這種將事情做到最好的風格,才得到了李世民長久的喜愛。
魏征對治理國家很有才能,性格很正直,對自己的主張絕不會隨便的放棄。唐太宗很慶幸自己有這樣的一位賢才,而魏征也很高興能遇到一位明君,決心盡全力報效國家。
魏征勸諫的內容裏大到軍國大計,小到皇帝的個人生活等很多方麵,他在勸諫裏提出的內容對國家都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
對於治理國家,魏征很有自信,有自己的主張,唐太宗剛即位時,天下大亂剛過,唐太宗雖然很想把國家治理好,但他卻不知道到底該怎麼做,而魏征則向他提出了:該快不宜緩,該急不宜慢。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征說:“有才能的君王治理好國家要十幾年的工夫嗎?”
魏征則回答說:“真正有才能的君王治理國家,隻要在一年內就可以看到效果,如果十年看到效果那樣就已經很晚了。”
而朝中有的人說:自古以來,人心都是很奸詐的,秦朝君王為了樹立民心采用的是嚴刑,漢朝則用的是霸道,都沒有成功的得到人民的認可,他們認為魏征說出那樣的話來治理國家,簡直是太天真了。
魏征則很直接地說:“經過大亂,百姓更希望能過上安定的生活,在這個時候治理國家要看你采取的是什麼措施來治理,怎樣做才會取得最有效的結果。”
唐太宗聽了魏征的建議,采取了非常有效的措施,唐朝在不到兩三年裏,就出現了“貞觀之治”的現象。
唐太宗因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才得到了帝位,而對太子李建成忠心的人在全國有很多。當唐太宗剛登上皇位時,很多人都不知道皇帝會怎樣的對他們,心裏很是不安,很多人都在準備造反,朝中很多大臣都向唐太宗提出要鎮壓他們,而魏征則很反對鎮壓,主張招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