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中國古代節日風俗(3)(2 / 3)

宋吳自枚《夢梁錄·清明節》:“至日……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墳,以盡思時之敬。車馬往來繁盛,填塞都門。宴於郊者,則就名園芳圃,奇花異木之處;宴於湖者,則彩舟畫舫,款款撐駕,隨處行樂。此日又有龍舟可觀,都人不論貧富,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雖東京金明池未必如此之佳。”

踏青

初春時,芳草始生,楊柳泛綠,至郊外野遊,謂之踏青。唯踏青的日期,因時地而異,或於二月初二,或於三月上巳,或於清明節前後。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三月清明日……是日簪柳,遊高梁橋,曰踏青。”清李稷勳《都門竹枝詞》:“山花押鬢踏青行,兒女相逢各問名。”

掃墓

清明前後,士庶並出郊,持牲、醴、紙錢祭掃祖先墳墓,謂之“掃墓”,又叫“上墳”。每至掃墓之日,路遠者則泛舟具饌而往,近者則提壺擔盒而出。至墳前,則挑新土、燒紙錢,祭山神、奠墳鄰,哭泣盡哀而去。除祭祖先外,亦有女婿祭嶽父母墓,族人祭無祀孤塚者。相傳,先秦已有祭墓,是望墓為壇而祭,後漸變為直接祭於墳前。漢魏時已很重視上墳之禮,但其時尚未成為正式禮製。至隋唐時,寒食上墓,民間已相沿成俗。唐開元二十年朝廷始下詔,令將寒食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因清明距寒食僅一二日,故宋時掃墓多在清明。至清,上墓日期規定更不嚴格,清明前一日直至立夏日,皆是掃墓之日。

立夏,浴佛節,藥王生日。

端午

又名“端王”、“重五”、“重午”、“端陽”。中國漢民族傳統節日,在農曆五月初王日。“端”為始之義,每月有三個五日,端五,意為第一個五日。又因農曆五月稱“午月”,故亦稱“端午”、“重午”。為我國傳統三大節(春節、端午、中秋)之一。其起源甚古,大玫與祈求農業豐收及防止夏季疫病有關。至晉以後,楚地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活動也與端午密切聯係起來。此日民間曆來有懸蒲於門戶、飲酒、競渡、掛天師符、沐浴、驅五毒蟲、戴長命縷、食粽子(角黍)等風俗。《後漢書·禮儀誌》:“仲夏之月,萬物方盛。日夏,至陰氣萌作,恐物不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難止惡氣。”明餘有丁《帝京午日歌》:“都人午五女兒節,酒蒲角黍榴花辰。金鎖當胸符當髻,衫裙簪朵盈盈新。踏歸百草毒可禳,係出五絲命可續。結縷仍將艾葉懸,祓祥卻把蘭湯浴。”

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被稱為廣東堿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裏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鬆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