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今天,每年農曆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掛鍾馗
傳說唐玄宗因病晝臥。夢一大鬼破帽藍包、角帶朝靴,捉小鬼啖之。自稱終南進士鍾馗,應舉不第,觸階而死。玄宗夢覺而疾愈,命畫家吳道子圖其象。其說自唐時始傳,時翰林院例於歲末進鍾馗像,皇帝並以之賜大臣。民間亦是懸像於門首,謂可驅邪逐鬼。唐、宋時掛鍾馗像多在歲首,其後則改在端午。唐張說有《謝賜鍾馗畫表》劉禹錫有《代杜相公謝賜鍾馗曆日表》。《新五代史·吳越世家》:“歲除,畫工獻《鍾馗擊鬼圖》。”宋沈括《補筆談》:“熙寧五年,上令畫工模搨吳道子鍾馗像鐫版。除夜,遣內供奉官梁楷就東西府給賜。”清顧祿《清嘉錄·五月·掛鍾馗圖》:“堂中掛鍾馗畫圖一月,以祛邪魅。”又引吳曼雲《江鄉節物詞》小序:“杭俗,鍾進士畫像,端午懸之以逐疫。”
端午景
亦稱“端午節物”。指端午節供養玩賞吃用諸物。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端午》:“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團。紫蘇、菖蒲、木瓜,並皆茸切,以香藥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清顧祿《清嘉錄·五月·端五》:“五日,俗稱端五。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婦女又簪艾葉、榴花,號為端午景。”
赤口白舌帖子
宋代民間於端午節時書寫的一種帖子,謂能免除因口舌引起的糾紛災禍。宋吳自牧《夢梁錄·五月》:“士宦等家以生硃於午時書‘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之句。”宋周密《武林舊事·端午》:“又以青羅作赤口白舌帖子,與艾人並懸門楣,以為禳襘。”《京本通俗小說·菩薩蠻》:“五月五日午時書,赤口白舌盡消除;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按,唐、宋時端午節又稱天中節。
女兒節
明清兩代端午節的別稱。其時,小姑娘簪戴榴花,已嫁之女則回娘家省親。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飾小兒女,簪以榴花,曰女兒節。”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五月·端陽》:“飾小女盡態極妍,已嫁之女亦各歸寧,呼時日為女兒節。”《宛平縣誌》:“五月五日……幼女佩紙符,簪榴花,曰女兒節。”《張北縣誌》:“各家趕節前,搬請出嫁之女吃粽子,節後再送回。”
懸艾
亦名“插艾”。以艾草懸插於門戶、堂屋、床頭等處。源於古代端午節采集眾藥草之俗。艾,又名艾蒿、家艾,莖葉含揮發性芳香油,味濃烈,有驅除蚊蠅蟲蟻、淨化空氣的作用,艾絨可用於針灸。菖蒲作用類似,民間迷信它有辟邪免疫的神效。故自漢晉以來,端午節家家必插艾以應節景,唐以後更添以菖蒲,民間為“蒲龍艾虎”。京有以艾束為人形者。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四民並踏百草。今人又有鬥百草為戲。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以菖蒲或縷或屑,以泛酒。”注:“今人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端午》:“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於門首,又釘艾人於門上,士庶遞相宴賞。”宋吳自牧《楚梁錄·五月》:“家家……以艾與百草縛成天師,懸於門額上。”明張岱《夜航船·天文·夏》:“端陽日以石榴、葵花、菖蒲、艾葉、黃槴花插瓶中,謂之端五,辟除不祥。”清光緒《左雲縣誌稿》:“五月初五日,天中節。插艾,食角黍,飲雄黃酒。”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五月·端陽》:“五朋朔,家家懸硃符,插蒲龍艾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