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中國古代節日風俗(5)(2 / 3)

兔兒爺

清代北京中秋節供祀和玩賞的一種泥俑。最初京師祀月,有“月光紙”,上繪月光遍照菩薩像,趺坐蓮花之上,花下月輪桂殿,有玉兔執杵而人立,搗藥臼中。明後期有人照其形象,用泥模塑為像,供兒童們中秋祀拜。至清初,已普遍流行,受到大人孩子的歡迎。至清後期,其形象為一人兔臉,頭上雙耳,銀槍金甲紅袍的坐像,製作考究的麵部貼泥金,背後插彩綢護背旗,如同戲曲舞台上紮靠的武將,很是神氣威風。因而尊稱為“兔兒爺”。後來,除戲裝的兔兒爺外,又有取材於社會生活的兔兒爺及模仿婦女的兔兒爺等,形形色色,體現了藝人的巧思及其自身所蘊含的童趣,成為一種離開神話內容而戲劇化、風俗化、人物化的民間藝術品。舊時兔兒爺之上市,大約在每年中秋節前一月。鄧雲鄉《燕京鄉土記·歲時風物略下·中秋》引明紀坤《花王閣勝稿》:“京師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彩兔》:“京師以黃沙土作白玉兔,飾以五彩妝顏,千奇百狀,集聚天街月下,京而易之。”清蔣士銓《京師樂府詞·兔兒爺》:“月中不聞杵臼聲,搗藥使者功暫停。酬庸特許享時祭,摶泥範作千萬形。居然人身兔斯首,士農工入市兒喧嘩,擔頭爭買兔兒爺。長須缺口供玩弄,可惜官人無角牙。”清富察敦崇《燕京剛時記·兔兒爺攤子》:“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有衣冠而張蓋者,有甲胄而帶纛旗者,有騎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餘。其餘匠藝工人無美不備,蓋譜謔而虐矣。”夏仁虎《舊京秋詞》:“銀槍金甲巧裝排,撲朔迷離總費猜。泥塑紙糊兒戲物,西者曰兔兒奶奶。識者所嗤,然愚民或高供以祈福焉。”

重陽節

亦稱“重九”、“九日”。古代傳統節日。在農曆的九月初九。古代《易學》以奇數為陽數,偶數為陰數,九為“極陽”而九月九日更是兩個“極陽”之數相遇,認為必有災厄,故《西廂雜記》謂西漢武帝時已有佩茱萸、食糕餌、飲菊酒諸俗,以為禳避之術。至東漢時,又產生方士費長房指點桓景於九日避厄的傳說,因而,至遲在漢魏之際已形成此節。此後,重陽登高遊賞、佩萸泛菊、食糕成為自宮廷至民間的普遍風俗《晉書·孟嘉傳》:“後為征西桓溫參軍,溫甚重之。九月九日,溫燕龍山,僚佐畢集。時佐史並著戎服,有風至,吹良帽墮落,嘉不之覺。溫使左右勿言,欲觀其舉止。嘉嘉久如廁,溫令取還之,命孫盛作文嘲嘉,著嘉坐處。嘉還見,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歎。”晉陶潛《九日閑居》詩序:“餘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九華,重九所開之花,指菊。元張養浩《九日》詩:“一行作吏廢歡遊,九日登臨擬盡酬。”

登高

古代歲時民俗。即在節日登上山嶺高處。其初多與避災除厄的迷信傳說關,後乃成為遊覽健身活動的一種。多在人日、正月十五日或其他節日舉行。至魏晉後,因費長房、桓景傳說,相率於九月九日(重九)進行,遂以為俗。較朝梁吳均《續齊諧記》:“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急宜去令家人各作繹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家,見雞狗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代之矣。今世人第六至九日,登山飲酒,婦人帶茱萸囊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