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糕
亦稱“花糕”、“菊糕”、“發糕”等。為重陽節的傳統食品。以來粉、豆粉等為原料,發酵,更點綴以棗、栗、杏仁等果饢、加糖蒸製而成。起於唐代以前,至宋工,汴京(今河南開封)、臨安(今浙江杭州)及各地十分盛行,在為普遍的習俗。糕的製作,品種名目繁多,其上並插彩旗,極受兒童的喜愛。此後一直盛行不衰,直至近代。《淵鑒類函·歲時·九月九日》引隋杜台卿《玉燭寶典》:“九日餐餌,其時黍秫並收,因此粘米加味嚐新。”又《歲時雜記》:“重陽尚食糕,大率以棗為之,或加以栗,亦有用肉者。”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劉夢得作九日詩,欲用‘糕’字以五經中無此字,輒不複為。宋子京以為不然,故《九日食糕》詩:飆館輕霜拂曙袍,糗糍花影鬥分曹。劉郎不敢題糕字,空負詩家一代豪。遂為古今絕唱。”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重陽》:“前一二日,各以粉麵蒸糕遺送,上插剪彩小旗,摻飣果實,如石榴子、栗子黃、銀杏、鬆子之肉類。又以粉作獅子蠻王之狀,置於糕上,謂之獅蠻。”宋吳自牧《夢梁錄·九月》:“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麵蒸糕,上以豬羊肉、鴨子為絲簇飣,插小彩旗,各日重陽糕。”宋周密《武林舊事·重九》:“都人是月……且各以菊糕為饋,以糖肉秫麵雜糅為之,上縷肉絲鴨餅,綴以榴顆,標以彩旗。又作蠻王獅子於上,又糜栗為屑,合以蜂蜜,印花脫餅,以為果餌。”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九月九日……餅麵種棗栗其麵,星星然,曰花糕。糕肆準紙彩旗,曰花糕旗。父母家必迎女來食花糕。”明謝肇浙《五雜俎》引呂公忌曰:“九月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更祝曰:‘願兒百事俱高。’此古人九月作糕之意。”
十月朝,立冬,冬至
十月朝
亦稱“十月朔”。在農曆十月初一日。秦代統一中國後,改以建亥之月為首,夏曆的十月一日相當於秦之元旦。宋代於立冬日外,更重視此節。本《詩經·豳風·七月》:“九月授衣”之義,朝廷在此日有賜衣之製,士民祭掃祖先墳塋,多燒紙剪冥衣,故明清時又稱“燒衣節”。北方天寒,以此日始用爐火,稱“開爐”。南朝宋宗懍《荊楚歲時記》:“十月朔日,黍臛,俗謂之秦歲首……今北人此日設麻羮、豆飯,當為其始熟嚐新耳。”宋吳自牧《夢梁錄·十月》:“十月孟冬……朔日,朝廷賜宰執以下錦,名曰授衣,其賜錦花色,依品從效掃鬆,祭祀墳塋。內廷車馬,差宗室南班往攢宮行朝陵禮。有司進曖爐炭。太廟享新,以告冬朔。諸大刹寺院,設開爐齋供貴家。新裝暖閣,低垂繡幕。老稚團圓,淺斟低唱,以應開爐之序。”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十月朔,紙坊剪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奠焚於門,曰送寒衣。”明由汝成《西胡遊覽誌餘·熙朝樂事》:“十月朔日,人家祭奠於祖考,或有舉掃鬆、澆墓之禮者。”清顧祿《清嘉錄·十月·十月朝》:“月朔,俗稱十月朝……人無貧富,皆祀其先,多燒冥衣之屬,謂之燒衣節,或延僧道作功德,薦拔新亡,至親亦往拜靈座,謂之新十月朝。”隋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添火》:“京師居人例於十月初一日添設煤火,二月初一日撤火。”
立冬
二十四節氣之一。在農曆十月,陽曆的十一月七日或八日。我國以這一天作為冬季的開始。僅以前,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並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製。後世大體相同。《呂氏春秋·盂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高誘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邊社稷者,賞其子孫;有孤寡者,矜恤之。”晉崔豹《古今注》:“漢文帝以立冬日賜宮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襖子。”又“大帽子本岩叟野服,魏文帝詔百官常以立冬日貴賤通戴,謂之溫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