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中國古代節日風俗(6)(2 / 3)

冬至

亦稱長至、長日、大冬、冬節。二十四節氣之一。以此後白日漸長,故稱。在農曆的十一月,陽曆的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漢代視冬至為重要節日,僅次於元旦。此日,天子率三公九卿迎歲,祀五方帝及日月星辰於郊壇。當時朝賀、享神情,皆如元旦之儀。

魏晉時始稍次於元旦。至宋,仍視冬至如元旦,百官上朝進賀,皆衣朝服,如大禮祭祀。民間雖至貧者,至此日亦更易新衣,備粉飲食,享祀祖先,慶賀往來,一如年節。吳俗更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其受到特殊重視,與周代以冬至所在之月為首有關,當時冬至即是元旦,故天子有迎歲(新年)之禮。此風至清猶然,每到冬至日,士大夫家皆拜賀尊長,並交相立謁,平民百姓,亦必衣新衣相揖,謂之“拜冬”。古時又有向尊長進獻履襪之俗,表示祝願“長履景福”,後世則成為冬至日子婦進舅姑的一種節物。此外,並有作赤豆粥,粉糰祭祖等俗。《淵鑒類函·歲時部·冬至》引《易通卦驗》:“冬至之始,人主與群臣左右縱樂五日,天下之眾亦家家縱樂五日,為迎日至之禮。”又引《玉燭寶典》:“十一月建子,周之正月。冬至日,南極景極長,陰陽日月萬物之始,律當黃鍾,其管最長,故有履長之賀。”又:“沈約《宋書》曰,冬至朝賀享祀,皆如元日之儀,又進履襪。”《淮南子·天文訓》:“冬至日,天子率三公九卸迎新歲。”漢崔寔《四民月令》:“冬至薦黍糕於祖稱。”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共二氏有不才之子,以冬至日死,為疫鬼,畏赤小豆。故冬至日作赤豆粥以禳之。”宋周密《武林舊事·冬至》:“朝廷大朝會慶賀排當,並如元正儀,而都人最重一陽賀冬,車馬皆華整鮮好,五鼓已填擁雜遝於九街。婦人小兒,服飾華炫,往來如雲。嶽祠城隍諸廟,炷香者尤盛。三日之內,店肆皆罷市,垂簾飲博,謂之‘‘做節’。享先則以餛飩,年餺飥之諺。貴家求奇,一器凡十餘色,謂之百味餛飩。”

清顧祿《清嘉錄·十一月·冬至大如年》:“郡(指蘇州)人陽重冬至節。先日,親朋各以食物相饋遺,提筐擔盒,充斥道路,俗呼冬至盤。節前一夕,俗呼冬至夜。是夜,人家更速燕飲,謂之節酒。女嫁而歸寧在室者,至是必歸婿家。家無大小,心市食物享先,間有懸掛祖先遺容者。諸凡儀文,加於常節,故有‘冬至大如年’諺。蔡雲《吳歈》:‘有幾人家掛喜神,匆匆拜節趁清晨。冬服年瘦生分別,尚襲姬家建子春。’”姬家,指周朝,姬姓。

消寒會

舊時冬至以後,富貴之家邀集親朋飲酒,輪流做東舉行宴會,以消磨冬日。其俗始於唐末。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貴事·掃雪迎賓》:“王元寶每至冬月大雪之際……掃雪為徑路……迎接賓客,就本家具酒炙宴樂之,為暖寒之會。”《紅樓夢》第九二回:“明兒不是十一月初一日麼?年年老太太那裏必是個老規矩,要辦‘消寒會’,劉搭夥兒坐下,賜酒說笑。”

消寒圖

亦稱“九九消寒圖”。明清時流行一的一種圖畫。畫梅花八十一瓣,或為八十一圈。自冬至次日起,日染一瓣或塗一圈,做記號以誌陰晴雨雪,每九日為一九,至第九個九日為八十一日,冬盡春來。是一種有趣的冬天日曆。梅可自己畫。圈有刻印售賣者。明劉侗、天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有直作圈九叢,叢九圈者,刻而市之,附以九九之歌,述其寒燠之候。歌曰:一九二九,相喚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堆鹽虎。六九五十四,夜口中泗暖氣。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單。八九七十二,貓狗尋陰地。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才要伸腳睡。蚊蟲吃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