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九九消寒圖》:“消寒圖乃九格八十一圈。自冬至起,日塗一圈,上陰下晴,左風右雨,雪當中。按《帝京景物略》:冬至日人家畫素梅一枝……此事予兒時曾為之,不謂與古暗合也。”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消寒圖》:“九九消寒之圖,旁一聯曰:試看圖中梅黑黑,自然門外草青青。”
大儺,臘日,臘八粥
大儺
秦漢時,於臘日前一日,民間擊鼓驅除疫鬼,稱為“逐除”。宮禁之中,則集童子百餘人為倀子,以中黃門裝扮方相及十二獸,張大聲勢以驅除之,稱為“大儺”。又稱“逐疫”。《呂氏春秋·季冬》:“命有司大儺旁磔”高秀注:“大儺,逐盡陰氣為陽導也。今人臘歲前一日,擊鼓驅疫,謂之逐疫。其儀:選中黃門子弟年十歲以上,十二歲以下,百二十人為倀子。皆赤幘皂製,執大鞀。方相氏黃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執戈以惡鬼於禁中……因作方相氏與十二獸舞。歡呼,周遍前後省三過,持炬火,送疫出端門;門外騶騎傳炬出宮,司馬闕門門外五營騎士傳火棄洛水中。”李賢注引《漢舊儀》:“顓頊氏有三子,生而亡去為疫鬼。一居江水,是為虐鬼;一居若水,是為罔兩域鬼;一居人宮室區隅,善驚人小兒。”又“方相帥百隸及童子,以桃弧、棘矢、土鼓,鼓且射之,以赤丸、五穀播酒之。”方相,驅疫辟邪之神。
臘日
古代歲祭祀祖先眾神之日。周時臘與大蠟同日而異祭,民間行臘祭,天子諸侯行蠟祭,秦漢時蠟禮亡、通行臘。周以今農曆十月為歲終,故臘日在孟冬;漢以後行夏曆,以十二月為歲終,故臘日在十二月。臘雖在歲終,但古時日期無定。漢以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為臘,魏曾以辰日為臘,晉以醜日為臘。至六朝,曾以十二月八日為臘日,因此恰為佛之生日,故宋時即恢複漢製。清時十二月擇日祭百神,可知其時臘祭已不複定在戌日。古時臘日除祭神祭先外,尚有其他活動。如漢時曾規定臘日以豬羊祠社稷,此日縱吏民宴飲。晉時臘日飲祭後老人兒童為藏鉤之戲。六朝時每逢臘日,村人擊鼓,戴假麵扮儺以逐疫。唐時臘日召群臣賜食加口脂、臘脂、謂之“賜臘”。宋熙寧以後亦有臘日賜群臣口脂、麵藥之禮。漢蔡邕《獨斷》:“臘者,歲終大祭,縱吏民宴飲,非迎氣,故但送不迎也。”《後漢書·禮儀誌》:“季冬之月,星回歲終,陰陽以交,勞農大享臘。”漢應劭《風俗通》:“周曰大蠟,漢改為臘。臘者豬也,因豬取獸祭先祖也。”南朝梁宗慎《荊楚歲時記》:“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諺雲:‘臘鼓鳴,春草生。’村人並擊細腰鼓,戴胡公頭及作金剛力士以逐疫。沐浴,轉除罪障。”宋吳自牧《夢梁錄·十二月》:“自冬至後戌日,數至第三戌,便是臘日,謂之‘君王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