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心理的克服從以上的分析中來看,需要改變個性和行為習慣甚至思想習慣。在羨慕別人的千鈞一發時刻來引導他的行為習慣,通過行為習慣來改正自己的思想習慣,在通過改正思想習慣來重新思考行為習慣。從根本上解決自己的嫉妒心理。年齡層次的區別沒有絕對的優勢,隻是幼兒相對來講很好開導,改正相對來講容易。
嫉妒心理的克服沒有具體措施,因為適合個人的具體措施需要自己製定並做到。攀比性嫉妒心理可以通過正當手段來調節。找出自己的優勢,缺點,從而以長補短。任何人都有缺點,改正不難。讓自己的優勢得到發揚,讓自己的短處得到補足,因為消磨意誌力需要不斷增強意誌力和毅力。
嫉妒心理和自卑心理聯合很危險。人往往由於自卑放棄自己的前程,嫉妒心理若此時占據整個心靈,則很容易傷害到別人,甚至輕浮背叛朋友。嫉妒心理的煎熬過程不僅需要自省,更需要付出行動努力。讓自己的求知欲充滿整個心靈,讓思想雜念被拋到九霄雲外!
廣交朋友少樹敵
西奧多·羅斯福在入主白宮期間曾坦率地說過,如果他的決策有75%是正確的話,就已達到了他的最高期望值了。
如果20世紀的這位最著名人物對自己的最高要求尚且如此,那麼普通人又該如何呢?假如你能確定所做的事情隻有55%正確,你便足以去華爾街找份差事,一天賺上一百萬美元了。可是,假如你不能確定自己具有55%的正確率,那你憑什麼要去告訴別人說他有錯呢?
你以一個眼神、一種語調或是一種姿勢告訴別人他有錯,這與你施展辯術說他有錯是一碼事——如果你告訴別人說他有錯,那你還能指望他讚同你嗎?絕不可能!因為你對他的智慧、判斷力、自豪感和自尊心來了個當頭一棒。這隻會迫使對方想方設法回擊你,對你想使他去改變原有的觀念毫無益處。然後,你盡可以搬出柏拉圖或康德的一整套邏輯對他們口若懸河,可是你難以改變對方的觀點,因為你傷透了他的感情。
永遠別說出這樣的開場白“:我要向你證明什麼或者什麼。”這可不好,這等於是說:“我比你更精明些,我會對你指點一二,讓你改變主意。”這是一種挑釁行徑,它會激起敵對情緒,使聽者在你開始談到正題之前,就想與你來一番唇槍舌劍。即便是在最為親切友好的氣氛中,想去改變別人的觀念也不是輕而易舉的。所以,為什麼要讓問題更加棘手呢?為什麼要為難自己?假如你想去證明什麼,不要讓人知曉。要做得精明、巧妙,讓人覺察不出你的舉動。亞曆山大·波普對此曾有過簡明扼要的論述:人必須去受教育,但你別擺出一副為人師的架勢,對他不懂的事情,要當作被他遺忘的事情去告訴他。
三百多年以前,伽利略就曾說過:“你不可能向別人傳授什麼知識,你隻能幫助他自己去領悟知識。”正如切斯菲爾德勳爵對他兒子所說的:“比別人更聰明點,如果你能行的話;但是切不可這樣告訴別人。”蘇格拉底在雅典對他的信徒重複再三:“我唯一知曉的,即是我一無所知。”那麼,我不能指望自己比蘇格拉底更為聰明,所以,我已經不再對別人說三道四了。而且,我發現這大有益處。如果某人斷言你的看法是錯誤的——雖然你明白他說的不對——你這樣開口不是更好點嗎:“嗯,現在,你瞧,我的想法與你不同,但或許是我搞錯了,我時常出錯。如果我錯了,我便會改正。我們可以查查原因。”
這段話是很神奇的,實在是很神奇:“或許是我搞錯了,我時常出錯,我們可以查查原因。”天南海北,沒有誰會反對你說出這番話來:“或許是我搞錯了,我們可以查查原因。”我們培訓班裏的學員就采用這種方法去與客戶打交道,哈羅德·萊因克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蒙大拿州比林斯的道奇汽車經銷商。他說,因為汽車行業的競爭過於激烈,他以前經常以生硬無情的態度來對待客戶的抱怨。結果導致發怒,錯失了生意,總是悶悶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