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次,我雇請了一個室內裝飾工為我的房間做窗簾。當他將賬單遞給我看時,我十分吃驚。過了幾天,一位朋友光臨寒舍,她細心地察看了窗簾。我們談到它的價錢時,她得意洋洋地嚷道:“什麼?真是嚇人。恐怕他宰了你一回。”真有其事?是的,她說的一點沒錯,但沒有什麼人喜歡聽別人對他的判斷力說出實話。所以,作為一個普通人,我要為自己掙回麵子。我對她說,優質優價,一個人別指望以最低價買回上好的品質和藝術感等等之類的話。
第二天,另一位朋友又大駕光臨。她對窗簾讚不絕口,並希望她的房間裏也能花錢去置辦這麼精美的窗簾。我的反應與上次截然不同,“說句實話”我說,“真正精美的窗簾我也買不起。我這次花了冤枉錢,我真是有點後悔。”
當我們做錯時,我們或許會對自己認錯。倘若他人禮貌、機智地對待我們,我們或許會向他人坦誠,甚至會為自己的開誠布公而自豪。可是,倘若別人要強行揭開我們的瘡疤,我們就會耿耿於懷了。
在美國的南北戰爭期間,大名鼎鼎的編輯霍勒斯·格裏利對林肯的政策極其非議。他堅信采取爭辯、嘲諷、辱罵的手段就會使林肯轉為讚同他的觀點。他不遺餘力地從事著這場艱苦的舌戰,月複一月,年複一年。而且,在布斯暗殺林肯的那天夜晚,他還寫下了一篇無情的、言辭激烈的、諷刺性的文章,對林肯進行人身攻擊。
但霍勒斯的這一切“文諫”讓林肯讚同了他的觀點嗎?壓根兒沒有。嘲諷與咒罵絕不能改變他人的觀點。
如果你想在為人處世、控製情緒、改善個性等方麵聆聽高見,你最好去讀讀本傑明·富蘭克林的自傳。這是最令人著迷的人生故事,堪稱美國文學的經典之作。本·富蘭克林在自傳中,講述了他怎樣使自己成為美國曆史上最為幹練、最文質彬彬、最擅長外交的一位人物。
當本·富蘭克林還是個浮躁的小青年時,有一天,
一位教友會的老朋友將他拉到旁邊,用觸目驚心的事實斥責他,說了這樣幾句:“本,你真是不可救藥了。誰要是與你意見不一,你就對人肆意指責。你的觀點變得咄咄逼人,結果沒人理會它們。你的朋友發覺,沒你在場時他們倒更自在些。你好像懂得挺多,別人說什麼你也聽不進去。確實,沒人想對你說些什麼,因為這是個苦差,還會自討沒趣。所以,你不可能再比現在知道得更多了,其實,你的知識少得可憐。”
本·富蘭克林幹得出色的事情之一就是接受了那次對他的責難。他足以聰明大度地意識到這次責難沒錯,察覺到自己正滑向失敗的邊緣,成了孤家寡人。所以,他來了個脫胎換骨,迅速改變他自傲、武斷的行為舉止。富蘭克林說道:我訂立了一個行為準則,避免當麵傷害別人的感情,避免做出任何武斷的結論。我甚至避免使用那些含義特定的字眼,諸如“當然”、“毫無疑問”等等,而代之以“我覺得”、“我理解為”、“我猜想某事如何如何”或者“現在照我看來”。當有人說出了一些斷言,而我認為其中有錯時,我不會圖一時口舌痛快而堅決予以駁斥或是立即指出他說法中的荒謬之處。而是對他說,在某種特定的情形或環境下,他的觀點會是正確的,但就目前的情形而言,照我看似乎應有不同之處。我不久就發覺交談方式的改變很有優點:我參與的交談都進行得更加輕鬆愉快。我以這種謙遜的方式說出自己的見解,更易為他人所接受,還減少了許多衝突。當別人指出我的錯誤時,我也更少覺得受到了羞辱。而且我恰好正確時,我也更易於勸說他人放棄錯誤觀點,讚同我的想法。
采用這種方式,剛開始還有點別扭,漸漸變得輕鬆自如,習慣成了自然。可能在過去50年裏,沒有誰曾聽我說過很武斷的話。正是得益於後天養成了這種習慣,我才會在倡導新體製,或變革舊體製時,對我的公民同胞們產生相當大的影響,才會在成了公共委員會的一名成員後,在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並不善言辭,從不會口若懸河,常常為了斟酌詞句說話不太流暢,有時也會說出錯話,然而,我總能說服他人讚同我的觀點。
本·富蘭克林的招數應用於生意場上效果又如何呢?我們且舉兩個實例。
凱瑟琳·阿爾萊德,是北卡羅萊納州金斯山一家紗線加工廠的生產技術主管。她在培訓班上告訴大家,她在培訓之前和之後是怎樣處理一個敏感問題的:我的一部分職責是為操作員工製訂並落實獎勵標準,促使她們生產出更多的紗線,賺取更多利潤。當我們隻生產兩三種紗線時,製訂的獎勵標準是適用的。但近來我們擴大了生產規模,提高了生產能力,可以生產出12種以上的產品。現行的獎勵標準,已無法按照她們的工作量給予公正的獎勵,因此不能激勵她們增加產量。我又製訂出了一套新的獎勵標準,能使我們按照操作人員在某一特定的時間內生產出的某種產品的產量來給予獎勵。我帶著這套新的獎勵標準,參加了廠方的會議,決心向管理層證明我的新標準的可行性。我以詳實的資料指出了現行獎勵標準的失策之處,以及不合情理的方麵,我對他們說,這套新標準正是他們所急需的。可是結果怎樣?起碼可以這樣說吧:我慘敗而歸!我隻顧忙於為自己的這套新的獎勵標準辯解,結果沒給他們留下充分的時間去承認現行標準的不足之處。我的方案因此胎死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