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友誼中的挑戰(3)(2 / 2)

劉易斯·阿米斯特德將軍率領部隊,進行最後一次衝鋒,他身先士卒,躍上石牆,用戰刀舞動著軍帽,聲嘶力竭地喊道:

“給他們嚐嚐刺刀的滋味,小夥子們!”士兵們遵命。他們躍過石牆,端起刺刀刺向敵人,用槍托砸碎敵人的頭顱,並在裏奇公墓樹起了南方軍隊的軍旗。

軍旗僅飄揚了短暫的片刻。但就是這短暫的片刻,卻顯然標誌著南方聯邦的頂峰。皮克特的衝鋒英勇悲壯,拉開了南方敗局的序幕。李將軍失敗了,他心中清楚,他再無力進攻北方了。南方聯邦行將滅亡。

李將軍如此悲傷,如此震驚,他遞交了辭呈,並向邦聯總統傑弗遜·戴維斯請求重新任命“一名年輕有為的人”擔當大任。假如李將軍想將皮克特部的慘敗責任歸咎於別人的話,他能找到一大堆借口。他的一些師指揮官沒有聽從他的命令,騎兵沒有及時趕來增援步兵進攻,還有種種失誤和是非曲直。可是,李將軍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他沒有委過於人,當皮克特的殘部浴血奮戰殺回南方邦聯的陣地時,李將軍單槍匹馬地出去迎接他們,並以自責作為安慰語,“這一切都是我的過失,我,隻有我一個人被打敗了。”這是多麼崇高的一刻。

曆史上具有這種承擔過錯的勇氣和品德的將軍真是鳳毛麟角。

邁克爾·鍾在香港講授我們的課程。他說道,中國文化提出了一些特殊的問題,並且有必要認識到,有錯就要認錯這一要訣要比維護舊的傳統來得更好。他的培訓班上有一位中年學員,他的兒子與他已經交惡多年了,他作為一位父親,曾吸食鴉片上癮,但如今已戒掉了惡習。按照中國的傳統,長者不能先讓第一步。父親認為理應由兒子主動提出和好。在剛上了幾次課後,他對班上其他學員說,他從來未見過小孫兒一麵,他是多麼希望與兒子重新和好。他的同學都是中國人,理解他的願望與自古以來的傳統之間所產生的矛盾衝突。這位父親認為年輕人應當尊重長輩,還認為自己克製住強烈的思念是對的,他等著兒子來與他和解。

在課程臨近結束時,這位父親再次對班上學員講道,“我反複考慮了這個難題,”他說,“戴爾·卡耐基說過‘,如果你有錯,就要爽快地迅速承認。’我要馬上認錯已太遲了,但我能爽快地認錯。他不想見我,將我趕出他的生活,他做得沒錯。請一個年輕人原諒我或許會丟麵子,但我是有錯,我有責任去承認錯誤。”全班學員為他喝彩,並完全支持他這樣去做。在下一次的課堂上,他講述了他是怎樣去到兒子家中,請求並獲得了兒子的原諒,並與兒子、兒媳和終於得見的孫兒建立了新的和睦關係。

埃爾伯特·哈伯德是一位能喚起民眾激情的、最為獨特的作家之一,他的刻薄言辭常招來瘋狂的怨恨。可是,哈伯德憑著他那罕見的待人之道,常常能化敵為友。

例如,當某位氣急敗壞的讀者寫信給他,說不讚成這呀那呀,並在信的末尾將哈伯德胡亂稱呼一氣,埃爾伯特就會這樣回答:我仔細一想,自己也並非完全同意那個觀點。我昨天寫下的東西,今天也不會全都讚成。我很高興聽取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下次你到這邊來時,請一定來看望我,我們可以深入地探討這個問題。因此,在這兒就與你遙相握手了。

你忠誠的朋友他如此待你,你還有什麼話可說呢?

假如我們是正確的,就讓我們耐心地、機靈地使別人讚同我們;假如我們犯了錯誤——這是極其令人吃驚的普遍現象——如果我們還心地誠實,那就讓我們立即真誠地認錯。這種待人之道不僅會產生令人驚奇的效果,而且,不管你相信與否,在同樣的情形之下,比起竭力為自己辯解,這會給你更多的益處。請記住這句古老的格言:“通過爭鬥,你永遠不會得到滿足,通過退讓,你獲得的東西比期待的更多。”假如你有錯,請立即爽快地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