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作一簡單構想。
①家校溝通老師與家長最好的熟悉方式是經常個人接觸,互訪會談仍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家訪顯示老師對於學生家庭和家庭教育的關注,進而觀察學習環境達到了解學生的目的。家長老師個別會談,有利於及時交流學生情況,調動家長積極性,獲取家庭教育協助。家長會可以讓象長們了解全班或全校教育工作情況,了解具體措施和要求,了解學生整體發展情況及自己子女的發展水平。征求家長們的意見建議,促使家長關心學校。以上是傳統的家校溝通方式,老師們還可以通過電話指導,要求父母參與的家庭作業和家庭學習來增進家校溝通。但要注意,家校溝通中,老師們要多向家長肯定學生所取得的進步和成績,適宜地指出差距和弱點,不要變成告狀、責備、貶低。家長們要多向老師們反映子女在家庭中的表現和個性特征,以及子女在學習中的困難,教育中的矛盾。這樣,積極的交流必會促進家校合作,協調聯動,對子女教育帶來明顯的好處。
②家長資料中心讓家長了解學校政策和教育計劃是必要的,這對於家長們參與學生在學校學習有很多好處。學校可以郵寄教育資料,印發家庭學校手冊等,利用多種方式,宣傳教育政策和計劃。筆者以為,應建立一個家長資料中心,支接家庭教育和家校溝通。家長們可到中心索取教育資料,查詢學生行為檔案,接受家教培訓,獲取學習輔導材料,舉行家長非正式會議,交流家教經驗,以及提供一個老師與家長們,家長與家長們之間的會晤閑談場所。
③家長學校家長學校是近來興起的家校聯係配合方式。是有計劃、有目的地提高家長教育子女水平,整合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一致性的一個良好形式。開辦一些家教知識講座,進行家教行為指導,宣講教育政策法規,講授教育學、心理學、倫理學,生理衛生等科學知識。家長學校要形式多樣,靈活多變,要聯係實際,重在操作。
④家長委員會家長委員會是由學校組織的一種家校聯係協作機構。一般全部由家長組成,經教師和家長們協商、評議推薦產生,具有代表性、權威性。家長委員會可以協助學校貫徹教育方針,組織校外行動,協助學校開展工作,動員家長開展交流等,是學校教育與家庭聯係的好形式。
⑤家長研討會學校可適時召開家長研討會,調查評估家庭教育的需要,針對家教熱點問題開展研討,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同時可以認真聽取家長們的意見建議,家長研討會要提出主題,收集資料,及早準備,力求研討有深度,能解決實際問題。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中國的人民群眾,過上了幸福富裕的生活,隨著“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這句話的深入人心,家長非常重視學校教育,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金錢去追求好的學校和好的老師,以期望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能夠成才。但由於人們忙於各種經濟社交活動,許多家長將教育認為是學校的事,與家庭無關,一推了之,或者以“學生最聽老師的話”、“學生隻聽老師的話”為借口,將教育責任完全推到學校和老師身上,或者認為“隻要學校教育得好”,其教育效果——孩子的成績一定好。由於人們對孩子的過分溺愛,導致了中國部分孩子得不到全麵的教育從而形成不良的學習和生活習慣,甚至出現反社會化的行為。
家庭是兒童生命的搖籃,是人出生後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即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長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即啟蒙之師。孩子出生後,從小到大,幾乎三分之二的時間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著家長的教育。這種教育是在有意和無意、計劃和無計劃、自覺和不自覺之中進行的,不管是以什麼方式、在什麼時間進行教育,都是家長以其自身的言行隨時隨地地教育影響著子女。家庭教育往往也反映了一個家庭的家風,家風的好壞往往要延續幾代人,甚至於十幾代、幾十代,而且這種家風往往與家庭成員從事的職業有關。如:“杏林世家”、“梨園之家”、“教育世家”等等。同時家風又反映了一個家庭的學風,學風的好壞也往往延續幾代人、十幾代人、幾十代人。如在中國近代,無錫人嚴功增補清未《國朝館選錄》,統計自清順治三年丙戌科至光緒三十年甲辰科,狀元共114人,其中父子兄弟叔侄累世科第不絕者,如蘇州繆、吳、潘三姓,常熟翁、蔣兩姓、浙江海寧陳、查兩姓。看得出、家庭教育的連續性往往對人才群體的崛起有著重要影響。這種情況,古、近代比較突出,在當代隨著科學的發展、社會的需求、待業的增多,人們擇業麵寬,一個家庭中所有的成員不可能都從事同一種工作,但都不乏見到這種情況,即有些家庭成員工作中屢屢出現成績、受表彰,而有的家庭中成員違法犯罪接二連三,這都與家庭教育有著很大的關係。家庭的存在,確定了父母子女間的血緣關係、撫養關係、情感關係,子女在倫理道德和物質生活的需求方麵對父母長輩有很大的依賴性,家庭成員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決定了父母對子女有較大的製約作用。父母的教育易於被孩子接受和服從,家長合理地使用這一特點,對孩子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形成是很有益處的,對於幼兒來說,尤其是這樣。幼兒在與其他小朋友們玩耍遊戲中,當出現爭執情況時,往往引用父母的話來證實自己的言語行為是對的,如他們喜歡說:“我爸爸是這樣說的”,或“我媽媽是那樣做的”等等。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決定著孩子如何看待接受幼兒園學校及社會的教育,孩子與父母的關係,是孩子最先麵臨的一種重要的社會關係。在這種關係中,幾乎體現了社會人倫道德的各個方麵,如果這種關係中形成裂痕和缺陷,孩子爾後走向社會,在各種人際關係中就會反映出來。由此可見,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