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健康家庭的營養品——持續的教育(4)(2 / 3)

3.教育促使人的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得到滿足時,也實現社會身份的幸福。人不可能天生就擁有交際技巧,也不可能無緣無故就能受人尊重。一個人要得到家庭、團體、朋友、同事的關心、愛護和理解,獲得親情、友情、愛情、信任和溫暖,需要自己本身有關愛他人、幫助他人的能力以及有效的交際技巧。而這些能力和技巧的獲得,都需要通過教育來掌握做人處事的原則、方法和技巧。隻有掌握了這些能力和技巧,才能跟他人保持友誼和忠誠的夥伴關係,得到相互尊重和愛護,並獲得名譽和聲望,受人尊敬,從而實現社會身份的幸福。

4.教育幫助人們獲得真善美的幸福。人的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等級需要。滿足這種需要就是要求完成與自己能力相稱的工作,最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在能力,成為所期望的人物。自我實現意味著充分地、活躍地、忘我地、集中精力全神貫注地體驗生活。同樣,人的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真善美是貫穿於人一生的主題,真善美的幸福,是最高層次的幸福。這種幸福的獲得,不僅要求人要有足夠強的能力、良好的習慣,還要有不懈努力的態度和不斷拚搏的奮鬥精神。這些能習慣、態度以及精神都得通過教育區獲得。

教育需要幸福

教育家尼爾說:為什麼孩子們上學之後,自由、幸福和快樂就與它們無緣了?尼爾認為這是學校的原因,一般的學校都嚴重地束縛孩子們的思想。一直以來,我國的教育似乎都未能讓受教育者感受到真正意義的幸福,我們經常忘記了自己的目的,反而把一些用來達到目的的手段本身變成了目的來追求。教材、教學方法、分數、作業、考勤管理等等,應是學校教育幫助人健康成長的手段。而目前手段蛻變為壓抑人、控製人、折磨人、奴役人的異己物,成為剝奪人的幸福生活的“教育因素”。不少孩子被厭學情緒困擾,缺乏足夠的學習興趣,形成了“被動——厭學——被動”的怪圈。承受教學壓力的教師,麵對無心上學的學生,麵對科研任務,也同樣難有幸福之情。由於本末倒置的功利性教育思潮使得今天我國的校園變成了文明的監獄,師生變成了囚徒(學生——有期徒刑,教師——無期徒刑)。

難道教育過程與幸福真的是如此無緣?不,教育與幸福理應緊密聯係在一起。教育過程必須使人體驗到幸福,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過程中的幸福既包括學生的幸福,也包括教師的幸福,是師生雙方的情感體驗,即教師幸福地教,學生幸福地學。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使孩子能成為有教養的人,第一,要有歡樂、幸福及對世界的樂觀感受。教育教學方麵真正的人道主義精神就在於珍惜孩子有權享受的歡樂和幸福。教育上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在於使每一個孩子的心都能受到人的崇高欲望的鼓舞,而給別人帶來歡樂、幸福、順利、好處和安寧。”教育技巧的特點就在於使教育的整個過程成為教師過問人的精神生活的整個過程。在教育過程中,學生的幸福主要是由教師“操縱”的,教師在這方麵具有主導性,教師如果在創造幸福、感受幸福上不比學生強,那麼就不能實現教育過程的幸福。因此,教師要創造充滿愛心和民主的教育,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心靈的自由、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和創造的自由。教師要讓學生樹立幸福學習、幸福教育的觀念,多關心學生,給學生真摯的關愛,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學生也必然會給教師帶來成功感、成就感,讓教師感到快樂幸福。教育的過程需要幸福,隻有讓學生在教育的過程中體會到幸福和快樂,也讓教師在教育中得到幸福和快樂,才能更好激發學生接受教育的熱情,實現人生幸福。

教育的完美形式,就其本質而言,就是注重教育的結果,更注重教育的過程;強調學習成績,更強調持續學習的能力;了解學生的智商,更不忽視學生的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