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快樂家庭的綠葉——有益的交往(1)(2 / 3)

社會交往的影響因素

1.交往語言素養

交往的效果可能好,也可能差,這取決於兒童們之間的依賴和相互理解的程度,取決於是否采用最通俗易懂,對方易於接受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及相互關係的能力。當交往用口頭語言時,交際素養表現為善於表述自己的思想和傾聽別人的講話,表現為富有同情心、能產生共鳴。列寧曾指出:“語言是人類交際最重要的工具。”在交際過程中,使用恰當、準確,富有表現力而又明白易懂得的語言,便意味著能取得相互理解。否則,就很難順利溝通雙方的思想和感情。這就需要父母幫助兒童在學習語言方麵下功夫,達到語言交流暢通。這是社會交往順利進行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2.道德修養

受過良好的道德教育的兒童與沒有受過良好道德教育的兒童在交往中的表現明顯不同。前者說話文明禮貌,待人接物處理得當,且誠實、正直、善良,對集體和他人的強烈的責任感和義務感,很容易與他人友好相處,而後者待人接物表現較差,交往中處處為自己考慮,不關心集體和他人,不易“合群”。因此,加強兒童的道德規範教育,對積極開展健康的交往活動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3.個人生活態度

如果兒童開朗、活潑、樂觀,就有利於與別人交往;反之,與別人的交往就會遇到困難,並且常常也不願與別人交往。因此,父母要重視從小培養兒童良好的性格和積極的生活態度。

4.父母個性及父母與周圍人們之間關係的影響

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是靠學習、模仿得來的,學習模仿的對象首先是父母及父母與處於同一生活區域的人們之間的關係。如果父母熱情開朗,善於交際,並經常參加各種有益的社會活動,與周圍人相處也很好,耳濡目染,兒童就會逐漸養成與人們交往的習慣,也比較容易與人相處。

相反,如果父母性格孤僻,不會交際,與周圍人們很少來往,就必然使兒童失去其他家庭常有的大量的學習和鍛煉機會。交往能力得不到及時鍛煉,一旦與生人接觸,就會顯得不自在。久而久之,心理形成一種自卑感,從而失去交往的興趣和勇氣,這對兒童的成長是很不利的。

家庭社交

家庭社交與一般意義上的社交有所不同,它是家庭成員或家庭整體與家庭之外的個人或群體(包括組織)的相互作用,是以家庭外部的個人或群體為對象的一種活動方式。因此,家庭社交是以家庭為本位的社交,其社交圈相應的為“一個家庭以自我為中心所形成的社會交往關係”。家庭社交的對象可分為兩種:1.自然形成的社交對象,包括親戚、鄰居及家庭成員的師生、同事等等;2.人為經營的社交對象,主要指家庭成員的朋友、家庭成員的婚戀對象,家庭本身的友好家庭(如世交)等等。

現代家庭社交的功能:

1.家庭社交具有滿足家庭成員的心理需要的功能;2.家庭社交具有交流和傳播信息的功能;3.家庭社交具有實現家庭成員的社會化,形成家庭成員個性的功能;4.家庭社交具有形成社會人際關係的功能;5.家庭社交具有實現社會控製的功能。

家庭社交的基本原則:

1.選擇營造良好的家庭社交氣氛的原則;

2.堅持原則性;

3.對社交量要加以控製與調節,適度有益,過度有害;4.慎於、精於擇友,珍視友情;5.注意文明禮貌社交禮儀;6.跟隨時代進步的要求。

應具有的素質:

1.培養社交中的氣質美

人的氣質魅力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

一是性別魅力。即男子漢應充實自己的男性特征:堅毅、剛強、力量;女子應豐富自己的女性特征:溫柔、體貼、耐心。性別色彩模糊的人,氣質魅力是要大打折扣的。

二是性格魅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個性。

三是性情魅力。性情與性格有聯係,也有區別。如果說性格主要指人的行為傾向,那麼,性情主要指人的情感傾向。情緒穩定,心情開朗,熱情待人的人比較容易找到朋友;性情暴躁、多疑、狹隘的人,很少賓客盈門,就因為這種性情缺乏吸引人的魅力。

氣質的陶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倚助於知識的積累,意誌的鍛煉,人生的開拓,生活的豐富。氣質美是可以塑造的,隻要付出努力。

2.培養社交中令人喜歡的品質

最受到喜歡的品質:真誠、誠實、理解、忠誠、真實、信得過、理智、可靠、有思想、可信賴、熱情、友善、友好、快樂、天真、不自私、幽默、負責任、開朗信任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