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隗先生回答說:“成就帝業的國君以賢者為師,成就王業的國君以賢者為友,成就霸業的國君以賢者為臣,行將滅亡的國君以賢者為仆役。如果能夠卑躬屈節地侍奉賢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誨,那麼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會光臨;早些學習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別人過後再默思,那麼才能勝過自己十倍的人就會到來;別人怎麼做,自己也跟著做,那麼才能與自己相當的人就會來到;如果憑靠幾案,拄著手杖,盛氣淩人地指揮別人,那麼供人驅使跑腿當差的人就會來到;如果放縱驕橫,行為粗暴,吼叫罵人,大聲嗬斥,那麼就隻有奴隸和犯人來了。這就是古往今來實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廣泛選用國內的賢者,就應該親自登門拜訪,天下的賢人聽說大王的這一舉動,就一定會趕著到燕國來。”
昭王說:“我應當先拜訪誰才好呢?”郭隗先生說道:“我聽說古時有一位國君想用千金求購千裏馬,可是三年也沒有買到。宮中有個近侍對他說道‘請您讓我去買吧’。國君就派他去了。三個月後他終於找到了千裏馬,可惜馬已經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買了那匹馬的屍骨,回來向國君複命。國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馬,哪裏用得著死馬,而且浪費了五百金?’這個近侍胸有成竹地對君主說:‘買死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況活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為大王您擅長買馬,千裏馬很快就會有人送了。’於是不到一年,數匹千裏馬就到手了。大王如果真的要招納有才能的人,那就從(敬重)我開始,(我這樣才能不高的人都受到禮遇)何況是比我有才能的人呢?他們又怎麼會因為與燕國很遠而不來投奔您呢?”於是昭王為郭隗專門建造房屋,並拜他為師。消息傳開,樂毅從魏國趕來,鄒衍從齊國而來,劇辛也從趙國來了,人才爭先恐後集聚燕國。昭王又在國中祭奠死者,慰問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時候,燕國殷實富足,國力強盛,士兵們心情舒暢願意效命。
於是昭王用樂毅為上將軍,和秦楚及三晉趙魏韓聯合策劃攻打齊國,齊國大敗,齊閔王逃到國外。燕軍又單獨痛擊敗軍,一直打到齊都臨淄,掠取了那裏的全部寶物,燒毀齊國宮殿和宗廟。沒有被攻下的齊國城邑,隻剩下莒和即墨。
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國聯合趙、楚、韓、魏諸國攻齊,上將軍樂毅攻破齊國,占領齊國七十多城。是燕國最輝煌的時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招聘人才,不僅要放下架子,更要有誠心,要拿出實際行動。在中國曆史上,大張旗鼓的招賢納士之舉,莫過於燕昭趙王高築黃金台。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寫過一首五言詩頌揚這千古佳話:“燕趙延郭隗,遂築黃金台。據辛方趙至,鄒衍複齊來……”
低調做人
寬容是君子的雅量,低調是強者最好的外衣。低調做人,是一種品格,一種姿態,一種風度,一種修養,一種胸襟,一種智慧,一種謀略,是做人的最佳姿態。欲成事者必要寬容於人,進而為人們所悅納、所讚賞、所欽佩,這正是人能立世的根基。根基既固,才有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倘若根基淺薄,便難免枝衰葉弱,不禁風雨。而低調做人就是在社會上加固立世根基的絕好姿態。
糊塗一時,成全一世、做事既守原則又不張揚、“大度”是領袖人物製勝的內功、不必事事都較真、承認下屬有本事、展現本事須有合適的環境、低調就是正確地認識自己、別人“吃不了”,你要勇於“兜著走”、不必處處爭“老大”、寧拜人為師,勿好為人師。低調做人,不僅可以保護自己、融入人群,與人們和諧相處,也可以讓人暗蓄力量、悄然潛行,在不顯山不露水中成就事業。
富蘭克林年輕時,去一位老前輩的家中做客,昂首挺胸走進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一進門,“嘭”的一聲,他的額頭撞在門框上,青腫了一大塊。老前輩笑著出來迎接說:“很痛吧?你知道嗎?這是你今天來拜訪我最大的收獲。一個人要想洞明世事,練達人情,就必須時刻記住低頭。”
富蘭克林記住了,也終於成功了,後來成為美國開國元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