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人格,做人的魅力所在(4)(2 / 2)

建安初年,漢獻帝接受曹操的建議,把都城遷到了許都(今許昌)。為了尋求發展的機會,禰衡從荊州來到人文薈萃的許都後,為求進用,曾寫好了一封自薦書,打算毛遂自薦,但因為看不起任何人,結果自薦書裝在口袋裏,字跡都磨損得看不清楚了,也沒派上用場。當時許都是東漢王朝的都城,名流雲集,人才濟濟,當世名士有很多都集中在這裏,但自視甚高又不願同流合汙的禰衡一個也看不上眼。

有人勸他結交司空椽陳群和司馬朗,他卻很刻薄地挖苦說:“我怎麼能跟殺豬賣酒的人在一起!”又勸他參拜尚書令荀彧和蕩寇將軍趙稚長,他回答道:“荀某白長了一副好相貌,如果吊喪,可借他的麵孔用一下;趙某是酒囊飯袋,隻好叫他去監廚請客。”後來,禰衡終於結交了兩位朋友,一位是孔子的後代孔融,另一位是官宦子弟楊修。可能是才氣學問相當並且氣味相投的原因,他們三位不僅比較談得來,而且相互之間還曾有過肉麻的吹捧,如孔融稱禰衡是“顏回不死”,禰衡稱孔融是“仲尼複生”。

孔融於是把禰衡推薦給曹操,希望曹操能夠任用禰衡。

誰知禰衡卻不領情。他不但托病不見曹操,而且出言不遜,把曹操臭罵了一頓。

曹操正當招攬人才的時候,比較注意自己的言行和形象,盡量保持寬容愛才的名聲,因此雖然惱怒,也不好加害。曹操知道禰衡善擊鼓,就召他為擊鼓的小吏。一日大宴賓客,曹操讓禰衡擊鼓助興,想借此汙辱禰衡,沒想到這個才子在換裝束(有專門的鼓吏衣帽)的時候,竟當著眾賓客的麵把衣服脫得精光,使賓主討了場大沒趣。曹操對孔融說:“禰衡這個小子,我要殺他,不過像宰一隻麻雀或老鼠一樣罷了!隻是想到此人一向有些虛名,殺了他,遠近的人會說我無容人之量。”於是想了個借刀殺人的法子,強行把禰衡押送到荊州,送給荊州牧劉表。

劉表及荊州人士早就知道禰衡的大名,對他的才學十分佩服,所以對他並不歧視,相反還禮節周到,把他奉為上賓。劉表讓禰衡掌管文書,“文章言議,非衡不定”,也就是荊州官府所有的文件材料,都要請禰衡過目審定,在工作上可以說對他放手使用,十分信任。但禰衡這個才子的致命弱點是目空一切。有一次他外出,剛好有份文件要馬上起草,劉表於是叫來其他秘書,讓他們共同起草。他們“極其才思”,好不容易把文件寫好了,誰知禰衡一回來,拿起文件草草看了一下,就說寫得太臭,然後把它撕得粉碎,擲於地下,接著他便要來紙筆,手不停揮地重新寫了一篇交給劉表。他寫的這份文件因“辭義可觀”,甚得劉表好感,但卻把別的秘書得罪光了!他不但經常說其他秘書的壞話,而且漸漸地連劉表也不放在眼裏,說起話來總是隱含譏刺。劉表本來就心胸狹窄,自然不能容忍禰衡的放肆和無禮。但他也不願擔惡名,就把禰衡打發到江夏太守黃祖那裏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