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人格,做人的魅力所在(5)(2 / 2)

這一寓言告知一具體道理:“欲速則不達”。世間萬物,凡事都要講究個客觀規律。客觀事物的發展自有它的規律,純靠良好的願望和熱情是不夠的,任何事都不能違反客觀事物自身發展的規律,必須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急於求成,不加思考,盡管出於好意,結果還會與主觀願望相反,也不過是曇花一現罷了,畢竟是經受不了時間的考驗。人為地違背它,終將會受到其應有的懲罰!因此我們做事要循序漸進,欲速則不達。

王羲之是晉代的一位大書法家,他從小就愛練字。王羲之早在1600年前被人們譽為“書聖”,他家屋後的紹興市西街戒珠寺內有個墨池,傳說就是當年王羲之洗筆的地方。

南朝宋人荀伯子在《臨川記》裏所記述,臨川郡城的東麵,有塊緩緩高起的高地,下臨溪水,名叫新城。新城的上麵,有一口低而深的長方形的池子,叫做王羲之墨池。

王羲之7歲練習書法,勤奮好學。父親告訴他,如果能把水池裏的水洗黑,他的字就會有長進的。17歲時他把父親秘藏的前代書法論著偷來閱讀,仰慕東漢書法家張芝,看熟了就練著寫,從此以後,一練完字,王羲之就跑到水池邊去洗毛筆和硯台,每天坐在池子邊練字,送走黃昏,迎來黎明,一天過去了,一個月過去了,一年過去了。他寫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寫爛了多多少少的筆頭,每天練完字就在池水裏洗筆,天長日久,水池裏的水一天天變黑了,王羲之的字也寫得越發好看了,最後竟將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

可是他沒有驕傲,而是更加努力地練習。後來,王羲之成了大書法家,被人們稱為,書聖。這就是人們今天在紹興看到的傳說中的墨池。

王羲之的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本領是靠堅持不懈、刻苦努力練就而成的,絕非一朝一夕的事。王羲之的書法到了晚年才漸入佳境,看來他所以能有這麼深的造詣,也是憑借自己勤奮練習得到的,不是天才所致。但後世沒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莫非是他們所下的學習功夫不如王羲之吧。因此,後世常常以王羲之臨池苦學的事跡來勉勵自己,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九層之台,始於壘土,唯有如此,才能漸臻佳境。

有許多人為了完成一個目標會努力風鬥,甚至犧牲了自己的許多時間,消耗了許多精力,但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努力奮鬥是對的,但凡事都要講究一個度,超過了這個度,往往會造成不利影響。

俄國著名哲學家馬斯托夫在高中的時候成績十分優異,但他在別人看來並不是十分用功,而那些整天挑燈夜讀的學生成績還不如他。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並不喜歡那種拚命讀書的學習方式,如果太用功每天晚上看書看到12點就得不到充足的睡眠,這樣結果反而不好。而我自己隻不過是利用課餘時間做好預習和複習,及時完成作業,不去擠時間而是充分利用時間。”許多人往往在學習生活中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明明很用功了,成績卻沒有進步。在這時千萬不要失落,凡事都不要急於求成,隻要你努力了,你的回報隻是或早或晚的事,要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努力,發奮,用功是提倡的,但是一定要掌握一個度和一些方法,不要急於求成。有誌向的人並不會在乎眼前的小利益,也不著急想要快速的獲得成功,他們隻會腳踏實地,認真做好每一步。成功沒有什麼捷徑可以走,一步一個腳印才是通往成功的正確道路,而所謂的急於求成是不會有什麼好的結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