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好人緣要善於交流溝通(1)(1 / 3)

與人交往是人格的現實呈現

人作為一種“價值生命”的存在,一生的活動可以被歸結為一個交往的“集合體”。凡是真實的人生皆是你與他人的相遇,一旦我與你相遇,你就步入我的直接關係裏。尤其在神聖的相遇中,“我”與“你”的關係直接無間。沒有任何概念體係、天賦良知、夢幻想象橫亙在“我”與“你”之間。在這裏,甚至記憶也轉換了自身,因為它已超越孤立而融入純全。沒有任何目的意圖、期望欲求、先知預見橫亙在“我”與“你”之間。在這裏,甚至渴念也轉換了自身,因為它已超越夢幻而轉入呈現。一切中介皆為障礙。僅在中介坍塌崩毀之處,相遇始會出現。”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人的自我實現的五個需要階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在自我實現需要之上則是人生的“高峰體驗”。這其中交往的需要是承前啟後的環節,也是提升人格的起點,因而交往的需要又稱“愛與歸屬”的需要,如果這一需要遭受挫折,會使人在生理、心理上嚴重失調,甚至會導致精神失常、人格變態、非正常死亡。

米德對交往進行研究後提出了“形象互動”理論,他認為在交往的過程中,行為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行為的意義。

霍曼斯則以經濟理性為坐標提出了交往行為的“交換”理論,認為人際交往基本上是一種交換過程。這一過程滿足下列定理:成功定理,人們會因為某個行為獲得“報酬”而自願地重複該行為;刺激定理,人們會在特定刺激狀況出現的情景下重複出現某行為;價值定理,人們會因為行為的結果越有價值而越可能多地去做;剝奪-滿足定理,人們的行為時常獲得同一酬賞,其重複該行為的價值感降低;攻擊-讚同定理,人們根據預期酬賞的得到與否,產生攻擊行為或讚賞行為;理性定理,人們的行動總是蘊含著理性的選擇。這些交往定理為交往行為的分析提供了一個理性的架構,每一個定理中都有著其倫理價值的作用。那麼支撐這些定理存在的內在力量是什麼呢?是人格的力量。

社會化交往與獨立自我社會化交往是人類存在和活動的基本前提,現代的社會交往則是人格的現代轉型、“現代人”的本質形成的基本前提。馬克思十分重視人類社會的交往問題,他把社會交往直接看作為人類的生產方式本身。馬克思曾指出:每一個單獨個人的解放程度是與曆史完全轉變為世界曆史的程度一致的。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馬克思還十分突出地強調:交往是生產力發展的必要條件,是社會生產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是與生產一起決定社會結構的要件,甚至“共產主義是交往形式本身的生產”。

齊國有一名叫夷射的大臣,有一次,他受齊王之邀參加酒宴。由於不勝酒力,他便想到宮門外吹吹風。

守宮門的人曾是受過刑的男子,他一個人無聊,便向夷射討杯酒吃。夷射對守門人很是鄙夷,便大聲斥責道:“什麼?滾到一邊去!像你這種下賤的囚犯,竟然向我討酒吃?”

守門人還想分辯時,夷射已經離去。守門人便懷恨在心。

這時因為下雨,宮門外剛好積了一叢水,像人的小便,守門人便有了誣陷夷射的意思。

第二天清晨,齊王出門,看到門前有一些不雅的痕跡,心中不悅,急喚守門人,疾言厲色道:“這是誰在這裏放肆?”

守門人見機會來了,故作惶恐支吾的樣子。齊王追問更急,守門人便說:“我不是很清楚,但我昨晚看到大臣夷射站在這裏。”

齊王果然以欺君罪,賜夷射死。

所謂以禮待人,即用你喜歡別人對待你的方式對待遇別人。

小李和小高都是剛來公司的大學生,兩人被安排在同一個部門,做同樣的工作,在工作能力和工作業績上也不相上下,但兩個人在為人處世方麵卻有很大不同。

小李比較“直爽”,見到人都是直呼其名,小趙老王地隨意喊叫。有一次,小李的頂頭上司張經理正在會議室接待客人,小李突然出現在門口,大聲喊:“老張,你的電話。”剛剛35歲的張經理,竟被人稱呼老張,又是當著客人的麵,而且這樣稱呼自自己的人還是自己的部下,自然心裏很不舒服。而小高就不同了,見到誰都畢恭畢敬的,小心翼翼地稱張經理、馬主任,沒有職務的,他就喊大姐或大哥,年齡稍長的職工,他就叫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