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好人緣要善於交流溝通(1)(2 / 3)

小李隻有上班時才在公司,下班就走人,與公司裏的人也沒有過多交往。小高就不同了,他下班以後,看有人沒走就會留下來,與人家聊聊天,說說閑話。誰有什麼困難,他也會盡力幫助。當然,他也經常向別人求助。

後來,張經理手下的一個副經理調到別的部門主持工作了,公司決定采用公開競聘的方式選拔新的副經理。小李和小高因為都是業務骨幹,符合公司規定的競聘條件,於是兩人都報名競聘。評委由公司中層以上幹部和職工代表組成。

競聘的結果大家可能已經猜到了:小高以絕對的優勢擊敗了小李,成為公司最年輕的中層幹部。

禮儀的目的與作用本在使得本來的頑梗變柔順,使人們的氣質變溫和,使他尊重別人,和別人舍得來。

好的朋友受用一生

朋友是一個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有人說人生最大的財富莫過於擁有幾個心地善良、正直、有頭腦的朋友。選擇什麼樣的朋友,有時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的一生。孔子把朋友分成兩大類,一種是益友,一種是損友。孔子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所以說,交友益善,擇善人而交,有助於一個人的發展。

孟子小的時候,父親很早就去世了,他的母親沒有改嫁,一個人將他養大。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經常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母親看到了,感覺這裏的環境不適合孩子成長,所以就帶著孟子搬到了市集。因為他們家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所以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母親看到後,又感覺這裏不合適。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時,孟子的母親才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適合我兒子居住的地方!”

後來,人們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這也是古人擇人而交的典範。唐朝詩人孟郊也作詩寫道:“種樹須擇地,惡土變木根;結交若失人,中道生謗言。”可見選擇正確的人相交是自古以來人們所知道的道理。選擇一個好的朋友,將是一生受益的事情。“管鮑之交”就是一個典型。

春秋時期,齊國有一對好朋友,一個叫管仲,另外一個叫鮑叔牙。年輕的時候,管仲家裏很窮,又有母親需要奉養。鮑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做生意的時候,因為管仲沒有錢,所以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出的。可是,當賺了錢以後,管仲卻拿的比鮑叔牙還多,鮑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說:“這個管仲真奇怪,本錢拿的比我們主人少,分錢的時候卻拿的比我們主人還多!”鮑叔牙卻對仆人說:“不可以這麼說!管仲家裏窮又要奉養母親,多拿一點沒有關係的。”

有一次,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進攻的時候,管仲都躲在最後麵,大家就罵管仲說:“管仲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鮑叔牙馬上替管仲說話:“你們誤會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著他的命去照顧老母親呀!”管仲聽到之後說:“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鮑叔牙呀!”

後來,齊國的國王死掉了,公子諸當上了國王,但是他每天隻顧吃喝玩樂,不理政事。鮑叔牙預感齊國一定會發生內亂,就帶著公子小白逃到莒國,管仲則帶著公子糾逃到魯國。不久之後,齊王諸被人殺死,齊國真的發生了內亂,管仲想殺掉小白,讓糾能順利當上國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時候,把箭射偏了,射到了小白的褲腰,小白沒死。後來,鮑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糾還早回到齊國,小白就當上了齊國的國王。小白當上國王以後,決定封鮑叔牙為宰相,鮑叔牙卻對小白說:“管仲各方麵都比我強,應該請他來當宰相才對呀!”小白一聽:“管仲要殺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請他來當宰相!”鮑叔牙卻說:“這不能怪他,他是為了幫他的主人糾才這麼做的呀!”小白聽了鮑叔牙的話,請管仲回來當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幫小白把齊國治理十分富強。鮑叔牙推薦管仲以後,自己甘願做他的下屬。

後來管仲回憶說:“我當初貧窮時,曾和鮑叔牙一起做生意,分錢財時,自己總是多拿,鮑叔牙不認為我貪財,他知道我貧窮啊!我曾經替鮑叔牙辦事,結果使他處境更難,鮑叔牙不認為我愚蠢,他知道時運有利有不利。我曾經三次做官,三次被國君辭退,鮑叔牙不認為我沒有才能,他知道我沒有遇到時機。我曾經三次作戰,三次逃跑,鮑叔牙不認為我膽怯,他知道我家裏有老母親。公子糾失敗了,召忽為之而死,我卻被囚受辱,鮑叔牙不認為我不懂得羞恥,他知道我不以小節為羞,而是以功名沒有顯露於天下為恥。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