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好人緣要善於交流溝通(2)(3 / 3)

知人善任,首在於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善用,擇賢而任。要做到知人善用,所謂知人,就是考察選準人才;所謂善用,就是正確地使用人才。一個領導最重要的才能就是清楚下屬的才能、性格、特征、長處與短處,適合的位置,能恰當地調動部下的積極性。這個是毋庸置疑的。劉邦深諳此理,用韓信帶兵,張良出謀,蕭何保後,都安排得有條不紊,劉邦也因此而成為他這個集團的一個核心。事必躬親的領導絕非好領導,作為一個領導,要做好的是掌握一批人才,並把他們放在適當的位置上,讓他們最大限度地、充分地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作用,你的事業成功就指日可待了。

在現實生活中,絕大多人都不是全才,一個正常人也沒有太多精力全麵發展,但是因為個人天賦和興趣不盡相同,單方麵的人才是不匱乏的,術業有專攻,此言不虛。劉邦就能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他的隊伍裏麵三教九流什麼人都有。劉邦把他們組合起來,各就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說他是一個雜牌軍,他要求的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曆史證明,這一點是劉邦的一個很大的優點,無數次的凱旋表明劉邦的用人對策是可取甚至是完美的。治理之道,就是善於用人之所長,避人之所短,也就是使人人各得所宜,而都能各揚其所長,避其所短。

劉邦的用人之道,有他的巧妙之處——獎罰有度,論功行賞。這一點,就能很好地穩固軍心,提高戰士的是非感和積極性。使用人才,首先是對優秀人才應該獎勵,因為獎勵是對一個人才貢獻的實實在在的肯定。劉邦奪取天下以後,根據各個人的不同功績,對功臣論功行賞,不但封賞了蕭和、張良、韓信、彭越等一批人,還封賞了他最不喜歡的人——雍齒。有貢獻就得獎勵,獎勵要獎勵得合適。其次他也能做到要賞罰分明。

俗話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領導最忌諱的就是猜忌下屬。劉邦有此魄力,他做到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陳平是個最典型的例子,陳平從項羽的軍中投靠劉邦以後,得到劉邦的信任,很多劉邦的老隨從不滿意去到劉邦那裏說陳平的壞話,然而劉邦還是堅持對陳平委以重任。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劉邦的用人之術是典型的帝王之術,一方麵你看他好像用人不疑,另外一方麵,肚子裏極度地猜忌,隻不過他不露聲色。但他手腕高明,這是一切所謂有為君主的通例,這一點非劉邦一人由此優點。

劉邦的隊伍裏麵,韓信、陳平,韓信等很多人原來曾經是在項羽手下當差的,因為在項羽手下不能發揮作用,來投奔劉邦。劉邦卻不計前嫌,一視同仁表示歡迎。如原來是項羽手下的人,陳平走的路更多,陳平最初是魏王手下的人,之後不能發揮作用投奔項王,再之後投奔漢王,劉邦“大悅之”,並立即任命他做都尉。其實,一個領導者也應如此,如果老是小肚雞腸,能招募來好的人才嗎?恐怕連帳下之人也會離他而去。

識人用人是一個成功的領導者最重要的能力之一,領導識人是一門藝術。劉邦可以說是很懂得領導藝術的典範,劉邦用人,自有其道。首先是坦誠相待,知人善任;其次,不拘一格,論功行賞;同時又能不計前嫌,用人不疑。正是由於他能夠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又暗中地加以防範和控製,從而把當時天下的人才,都集結在自己的周圍,形成了一個優化組合,這樣一來,他奪得天下也是必然的事情。

由此聯係我們不禁聯想到當下:事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誰能盡最大可能地發揮人才的力量,誰就可能成功。要做到擇賢而任,所謂擇賢,就是要選擇那些德、才、能三才兼備的善良者;所謂而任,就是將具有德、才、能三才兼備的善良者任用到重要的工作崗位上去,發揮他們應有的智慧與才能。

得到人才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正確地使用人才更是不易。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各種各樣的人,然而,我們卻常常苦於無法參透人們的真實想法,無法準確地讀懂人們的內心。沒有很好地使用人就是因為沒有了解人。曆來人們都認為,帝王之德,莫大於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