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情感與理智(3)(3 / 3)

因為死去的人常常會在夢裏出現,和我們一起活動並產生互動(就像是活著一樣)。所以常常造成許多不必要的驚奇以及奇怪的解釋,而這正顯示出我們對夢的不了解。其實這些夢的意義是很顯然的。它常發生在我們這樣想的時候:“如果父親還活著,他對這件事會怎麼說呢?”除了將有關人物展現在某種情況下,夢是無法表達出“如果”的。比方說一位從祖父那裏得到大筆遺產的年輕人,正當他悔恨揮霍了許多錢的時候,就夢見祖父還活著並且向他追問,然後指責他不該奢侈。而當我們更精確地分析後會發現,人已經死去很久了,那麼這個夢中的批評不過是一種慰藉的想法(幸好這位故人沒有親眼看到),或者說是一種愜意的感覺(他不再能夠幹預)。

還有另外一種荒謬也發生在故人重現的夢中,但卻表現的不再是荒誕與嘲諷。它暗示著一種極端的否認,因此表示出一種做夢者想都不敢想的潛意識。除非我們記住這個原則:夢無法區分什麼是願望,什麼是真實,否則就要闡明這種夢是不可能的。例如:一個男人在父親臨終前悉心照顧老人,而在父親死後確實哀傷了好久,但過後卻做了下麵這個看似毫無意義的夢。他父親又活了,和往常一樣與他談話,但(下麵這句話很重要)他真的已經死了,隻是自己不知道而已。如果我們在“他真的已經死了”的後麵加入“這是做夢者的願望”,以及他“不知道”做夢者很清楚他死了,那麼這個夢就可以了解了。正當他照顧父親的時候,他不斷希望父親早些死去,因為這將使父親的苦痛得以結束,這是個慈悲的想法。在哀悼的時候,這個同情的想法卻變為潛意識的自責,似乎是因為他這個想法縮短了父親的生命。借著做夢者童年期反抗父親衝動的複蘇,使自責得以在夢中表達。而由於夢的慫恿和清醒時思想的極端對比,正好造成這個夢的荒謬性。

夢見做夢者所喜愛的死人是解夢中一件很頭痛的事,因而常常得不到很滿意的答案。其原因是:做夢者和此人之間存在著特別強烈的矛盾情感。常見的形式是:此人起初活著的,但突然卻死了,然後在接著的夢中活了……這使人混淆。不過我終於知道這種又生又死的改變,正表示出做夢者的冷漠,“對我來說,他不管是活著或死去,都是一樣的”。這個冷漠當然不是真實的,它隻是一種想法,其功能是在使做夢者否認他那強烈的、矛盾的感情,也可以說這是矛盾情感在夢裏的表現。

在另外一些和死人有關的夢裏,這個原則會有些幫助:如果在夢中,做夢者不被提醒說那人已經死去,那麼做夢者會把自己看成死者,也就是夢見自己死亡。但如果在做夢的過程中,做夢者突然驚奇地和自己說:“奇怪,他已經死去好久了。”那麼他是在否認這件事,否認自己的死亡。但我必須承認:對這種夢的秘密,我們還未曾全部了解。

——以上兩個夢例選自《夢的解析》第六章第七節。

雖然摘錄了兩段《夢的解析》中的例子,但我很清楚自己所舉的例子還是太少了。不過,我認為即便舉更多的例子也不會有更多的意義,因為“靈活掌握”和“足夠了解背景”才是關鍵問題。我希望每一位打算嚐試這種解夢方法的讀者都能牢記這點。

好吧,現在我們進入到下一章吧。在下一章中我們主要說的將是“編輯、組合、補充、校正”的問題。因為夢並非凝縮、轉移、替換或者不管不顧地推出很自我的個性化印象,以及“隻要能通過審查機製”就完事兒了,還有許多必需的程序。其實這也是原始欲望變成夢的關鍵程序。這就好比我這本書,我決定寫,怎麼寫,怎麼規劃,怎麼劃分,都需要考慮,絕對不是由著性子來就成了的,而且也不是寫完了檢查沒錯字就能印刷出版,還需要校正、審閱。那麼夢的這些工序是怎麼進行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