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編輯、組合、補充、校正的問題(1)(1 / 3)

前麵我說過,電影和夢其實很像,很像很像。

那麼,假如我們要拍一部電影,那就先得定下題材——是愛情片還是喜劇片?是戰爭片還是科幻片?是古裝片還是現代片?這些都要事先確定好。然後再根據題材挑選劇本,之後設定一些情節(俗稱“樁子”),再在整個故事中穿插一些曲折的劇情。比方說一個人出門了,去上學,然後到了教室聽課……這沒啥新鮮的,平淡如水啥事兒都沒發生,那麼這片子肯定沒人願意看(當然了,你要想存心打算向往與眾不同、憋著展示下自己多另類,你也可以聲稱這種片子特牛、超好看、蘊涵深意)。那麼怎麼設定情節呢?還是一個人出門了,出門後這人發現自己沒帶鑰匙,也就是說進不去家門了。然後又發現手機錢包都沒帶,而且最要命的是準考證也沒帶——恰好正要去參加高考……明白了吧?情節就這樣出來了,有了“樁子”就有了曲折性,觀眾就會被抓住繼續看(無論電影還是電視都一樣)……設定好情節再根據預算選演員,選外景地什麼的,之後籌備OK了才能開機。拍攝結束殺青後還沒完,還得剪輯、配音、調整等,這都屬於後期工作——當然是根據劇本來剪輯調整(個別導演除外,例如許鞍華他們就是,愛誰誰,拍了再說,至於剪出來的是什麼就沒準兒了——這是跟夢學的,我沒瞎說,請往下看就知道了)……電影就是這樣出來的。那麼夢呢?

夢明顯不用選演員、拍畫麵。但是夢也需要定“劇本”、“設情節”,以及“剪輯”。其實這一章所要說的就是這些,即夢在運作時的起始步驟和最終步驟。

前麵我們都看到了夢的那些花哨“動作”還有“絕技”,的確讓我們眼花繚亂讚歎不已,但是那些就算再漂亮也隻是畫麵或者片段而已,其實把這些組合成整個夢,並且補充完整才是最重要的工序。這部分我之所以特意放在最後說,而不是把這章排到一開始,是有目的的。往下看你就明白了,這也是夢之所以精彩的真正原因。其實夢很像電影,都是用畫麵的組合來堆砌出精彩的故事。但是夢很顯然比電影高明得多。

一、編輯、組合

夢中的所有場景都無須拍攝,因為早就存在了。

我們全部生活內容、各種經驗印象,再加上所有的記憶和感受,都是夢的素材來源。所以夢不需要額外地再拍攝什麼。但是請讀者注意,夢不會因為這些素材本身而產生某個夢的原始願望,那些都是演員的道具罷了,隻能用來填充內容。而夢的原始願望的產生取決於潛意識需要被釋放的那部分壓力。這種“需要被釋放的壓力”很可能不僅僅隻有一個,而是多個。在夢最初的時候,我們所能看到的大多是一些並不清晰的描述,那些場景通常都曖昧且模糊地混雜在一起,等待著究竟是哪種願望被審查機製放行後才加入到夢中——並且,以此來設定夢的具體情節。也就是說隨著“劇情”的推進,願望才會逐漸明朗化(相對而言的明朗化),猶如撥雲見日一般,這時候才確定是某個願望主導了夢並且為此延續下去。所以,夢在最開始的時候,大多看上去僅僅是很模棱兩可的一些設定及概念。現在,讓我們回憶一下前麵說過的一些夢例就可以得知這點了。

單車訓練的夢很明顯是具有雙重願望的(這個前麵解釋過了),一是滿足我的虛榮(比較淺的一層隱意);二是我期待有人能夠幫助自己從那些煩瑣的事情中解脫出來(深藏的隱意)。所以夢在最開始的時候表現得很輕鬆,用最近的印象作為一個起始,取材於聊到的電影場景:單車訓練——這很模糊。而當我的願望浮現出後(虛榮),在最初的單車場景後加入了第一個情節: 帶有某種技術性的訓練,必須承認這是很荒謬的設定。說到這裏就能很明顯地看出,滿足虛榮那部分願望通過偽裝而最先得以通過審查。但是隨著進程的發展,另一個願望也通過審查進入到了夢裏。但是為什麼是這個願望浮現出來,而不是其他願望呢?想想看,最初的願望是什麼?是“假如排除了客觀原因,那麼我可以和韓寒並駕齊驅”對吧?就是通過所謂的“需要排除客觀原因”(我認為生活中的那些煩瑣事情就是客觀原因之一)而帶出了第二個願望:需要一個生活上的“老婆兼秘書型人才”幫我打理一切。這個時候,夢在情節上就加入了“為車胎充氣”的設定(至於是誰加入的下一節會說到),從而把那種暗喻性的象征——“車胎膨脹的奇怪曲線”表現出來。像這類編輯、組合就明顯是以一種“不斷添加”的方式來進行的。

現在我們再說回去:單車訓練這一題材並非為這兩個願望訂製的,其實也可以用其他方式來表達。那為什麼最開始用“單車訓練”來作為起始呢?因為那是來自於最近的印象。這種夢就是明顯地帶有隨機性質的。所以當虛榮得以通過審查後就直接主導了夢,並且為此目的而延續下去(後麵的內容就不再是隨機性的而是目的性的了)。也就是說,組成夢的元素雖然並不能主導夢的願望,但是可以主導達成這願望的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