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編輯、組合、補充、校正的問題(1)(2 / 3)

以上是一種極為簡單的夢構成,這種情況下,夢的編輯、組合相當隨意,就好比前麵說過的許鞍華電影那樣似的——愛誰誰,先開始再說。

下麵我們來說第二種情況。這種情況最大的特征是:一開始就設定了整個夢的劇情與走向,而非以添加的方式來進行編輯、組合的。這類的夢大多數很複雜,而且願望部分也隱匿得更深。假如解夢者沒能掌握足夠的信息,對做夢者的情況不夠了解的話,基本上是無法解開這種夢的。

而關於這類夢是如何構成的問題,我們有理由相信之所以能夠構成是因為兩大因素:

(1)在潛意識中,需要被釋放的那部分壓力是極其迫切的,並且早已確定那是這個夢唯一的原始願望,而無須進行任何前期篩選(無競爭)。

(2)釋放這種壓力的阻力很大(來自於意識層的維護常態審查機製——這不同於潛意識的審查機製,而是更為嚴格的意識層審查機製),所以在釋放之前,一定是經過縝密的進程設定和情節設定——早就計劃好了。之所以會這樣,而不會被壓製下去換成其他的夢,請參看第1條。

所以,這種夢的故事性非常嚴謹,並且思路流暢、邏輯清晰,還首尾呼應。整個夢一氣嗬成,中間都沒有任何糾結。這就是個真正的技術活了。還是用電影來說(並非我特別喜歡電影,而是電影的確和夢最為相像。實際上我們看電影其實就有點兒像是在體驗“清醒的夢境”),這種幹淨漂亮、進程明晰、情節如行雲流水一般的電影非常少,少到可憐,甚至屈指可數。因為這需要很強的編劇和導演——這種很強的編劇和導演太少了,少到可憐,甚至屈指可數……(我那心理學專業編輯:你又湊字兒是吧?)雖然這種夢相對數量也少,但是比起電影還是多太多了。之所以少的原因並非“夢的編劇和導演”不夠強大,而是滿足那兩種先決條件的情況並不多見。

現在,讓我們回過頭以“恐怖詭異的夢”作為例子來對這種類型的夢的編輯、組合進行說明(本書中我選用夢例以及那些夢例的先後順序都是經過事先安排的,不是隨手胡來的。所以在敲下這行字的時候還為此小小地得意了一下)。

除了整個夢清晰完整外,恐怖詭異夢最明顯的就是兩個切換:場景切換和核心指向切換。在場景一中,我先是作為當事人之一參與了事件的起源——露宿鬼屋,並且以此來鋪設出整個事件的前因,把“丟失了什麼東西”作為最初的引子。這個引子那是相當的重要,基本上可以說是承前啟後且功能強大,乃居家旅行之必備產品。正是這個引子才引出了“尋找”、“尋求幫助”和神婆登場。而場景一的結束也幹淨利落,絲毫沒有拖泥帶水——因為前麵發生了啥都看到了,所以沒必要大家坐在一起商量“怎麼辦啊?”“丟了東西找不到了?”“哎,我認識個半仙我們去找她吧?”“好吧,那我們去找神婆吧!”等,這些囉唆的東西全部拋開,直接進入到了場景二。這種幹淨利落,沒有任何額外的鋪墊,很明顯就同“單車訓練夢”不是一回事兒,所以我根本無法想象這種快速準確的切換手法是隨機性的。

而第二個切換則是整個夢的精髓所在了。這個事件核心指向的切換才是整個夢的含義,同時也把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部分都變成了直指夢的原始欲望的箭頭,釋放潛意識中所有扭曲的印象、發泄出當時的抱怨情緒,還充分進行了自我表揚。而這些原本藏於潛意識中的壓力則是來自編譯工作本身——這在夢中也被表現了出來,很早就已對其定位:鬼。

在這個夢中,編輯和組合的過程基本看不到,因為前期——這部分工作在通過夢境浮現到意識層之前,就早已經準備好了。否則這個夢中那過於不要臉且四處猛潑髒水的原始欲望,是根本沒有通過審查機製的任何可能的(深究起來,這個夢之所以玩兒命自誇和四處潑髒水都是為了發泄,發泄出情緒中的壓抑成分,為了讓我能夠繼續安下心來把編譯工作做完。這麼說不是我現在找回麵子,而是事實,這點看看夢中的一切所指就能知道了)。但是我要說明的是,在這個夢脫離潛意識,進入到意識層前的編輯、組合工作,肯定審查機製本身也參與了——對於這點毋庸置疑,從夢的流暢程度就能看出來。其實這就好比欄目製作一樣:當某個機構為電視台製作某欄目的時候,電視台通常會派出一到兩名責編,任務是在拍攝製作期間,幫助製作方把握欄目的整體走向(帶有“黃賭毒”的內容是絕對不行的)。也就是在製作期間就隨時隨地直接把一些不合要求的部分幹掉了。這樣不但在成本上有所節約,而且當電視台“收活兒”的時候,審查程序的流程也可以相應簡化,前期委派出去跟欄目組的編輯已經對此有所把握了。而我們的審查機製其實就是這樣的(舉這個例子,是為了讓讀者們更好地理解“審查機製並非刁難,而是協助夢通過審查”,所以說我沒東拉西扯),因為釋放出潛意識的壓力畢竟是我們每個人所必須麵對的。假如通過潛意識來釋放掉,那麼我們的意識層會省去很多麻煩,至少不會因此而輾轉難眠或者糾結鬱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