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編輯、組合、補充、校正的問題(1)(3 / 3)

以上這兩種編輯、組合是比較常見的,也是絕大多數夢所采用的(不過很顯然,第二種情況偏少)。那麼現在說說第三種非常罕見的編輯、組合方式。雖然罕見,但並不代表沒有這種情況的發生。例如“破碎的夢”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

破碎的夢在最初應該是遵循著第一種方式來進行的……似乎這麼說起來很麻煩,我們給第一種編輯、組合方式的夢起個名字吧!叫啥呢?嗯……就叫“機動性推進的夢”好了。很顯然,破碎的夢最初打算用“機動性推進”來作為開始,但是很遺憾,這個開始明顯不是個好的開始,於是被飛快地“拿下”。一方麵是由於審查機製,另一方麵則是其孿生意識的浮現。其原因在前麵說過了,主要是因為這個夢所針對的對象,是個身份特殊的人(對我來說),所以“報複願望”脫離潛意識層進入到意識層,則必定帶著“喜歡的願望”——這是無法分割的孿生意識(也就是所謂“愛恨交加”。其實愛恨交加更容易讓我們印象深刻,無論是意識還是潛意識。因為這兩種情緒的鬥爭會帶來千奇百怪的新情緒——不僅僅會有第三種或者第四種情緒產生,可能會比這還複雜……打住吧,因為這個話題很顯然不在此書範疇)。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夢隻好、也隻能進行了場景的切換。

非常有趣的是,此時的夢的編輯、組合機製已經完全混亂了,隻能依靠不變的人物來延續下去(而且人物已經無法被偽裝),並且以此來界定:這是一個夢,而非一堆夢。這個夢的兩種原始願望互相抵觸、同時也相互依存的關係搞得夢措手不及——編劇和導演不斷地接受到新的指令:這是個報複題材的片子;這是個完美的愛情題材片子……因此,這個夢是如此的破碎,但也正是這種破碎反而體現出了潛意識中的糾結,並且還就借此宣泄出了很多無法表達出的情緒(這件事兒我跟別人說一百遍也沒有任何解決的可能性,因為那跟別人無關,完全是她對於我的態度,以及我為此而反映出的情緒)。事實上,我懷疑這個夢的願望就是如此——混亂本身也代表著夢的原始願望。不過,話說回來,這種混亂的指令也隻能采用斷斷續續和支離破碎的表現形式。那的確也代表著我的想法,雖然我已經下定決心不再和她有任何實際上的發展,但是我的內心卻還在糾結個沒完沒了(真累)。

提到這種夢的破碎性,那麼請允許我在此說一點兒個人看法吧!我認為,這種“破碎性”其實應該是夢的原始狀態。在人類進化的早期,我們的夢就應該是破碎且零散的畫麵,而並非一個完整的“故事”。隨著人類的進化發展,社會結構的構成以及人際關係的複雜化,我們的夢也開始變得複雜。例如“超我”,伴隨著集體生活的產生,一部分個人願望和個性化情緒則必定會因此而被壓製下去,這也就造成了心理壓力的產生。同時,“超我”也使得審查機製有了更多的條條框框,以及那個重要的、不可忽視的“維護常態”作用。這時候人類的夢也開始變得“詭計多端、複雜多樣”了,同時也具有了一個重要的功能:釋放壓力——這已經完全不同於原始人類的夢了。

關於這個問題,說到這兒就此了結,因為這不是任何大師以及心理學學術界人士的觀點,隻是我的一種推測而已。因此這種我個人看法的進一步推測也就不再囉唆了(也許將來的某一天,當我有了足夠資料及理論可能會單獨發表一些什麼,但我很清楚,這個難度是相當的大)。

現在我們來歸納一下本節的重點部分。

首先,夢的編輯、組合是有其規律的(我不排除這三種情況之外還有更多規律的存在,但是由於我並沒有收集到足夠的夢例,而且我也不想大段地摘取《夢的解析》中的夢例來說更多東西,所以對於編輯、組合的方式我就不在此做更多的“例如”了。因為那還不如讀者們自己去看《夢的解析》——實際上我也很希望讀者能夠自己去看)。而且編輯組合的素材假如不是第二種方法,且不存在很糾結的原始願望的話,那麼“最近發生的事情”則會成為夢中優先被采用的元素(作為起始場景——夢的開頭)。因為那“最近發生的事件”給我們所造成的印象還並未完全沉澱下去,依舊在意識層與潛意識層徘徊(畢竟還是剛出爐的,新鮮的)。說起來,這種啟動方式有點兒像漫不經心地在紙上畫,先是隨便找一個點落筆,然後在筆觸遊走間,突來的靈感逐步主導夢境,最後所有的線條、輪廓、色彩終於成為了一體,構架出整幅畫。這類的夢的確就是這樣的。其實這種編輯、組合的手法信手拈來,頗具浪漫主義風格。而這類夢的原始欲望也並非源於極大的壓力,通常會是一些扭曲的個人印象和某種情緒上的不滿或對於一些事物的看法(這裏說的“個人扭曲印象”非貶義,而是指那些很自我的感受)。也正因如此,我們說這類夢是最普遍、最常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