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甲
從今年2月開始,微信便以版權為由封殺了網易、蝦米等其他音樂平台的分享端口,引起各方關注。在這場紛爭中,各家都各執一詞為自己辯解,網易認為微信平台是騰訊的,他們還要靠QQ音樂賣綠鑽,自己被封殺沒什麼好說的。而騰訊則祭出了反盜版的大旗,表示此次封殺不是為了市場份額,而是為了音樂正版化大業等,各方表現如同演戲。各方意見聽上去都有道理,巧舌之下,其實也在給自己的做法找一個最公共化的理由。
如果縱觀整個互聯網音樂市場的大局,你會發現這是一個交織了太多利益的遊戲。隻能說網易不清白,騰訊不單純,大家都是選對自己最無害的理由拋出來給公眾罷了。網易音樂中確實存在一些非正版內容,但互聯網音樂市場一些習慣性的做法自有其曆史原因,騰訊的封殺屬於過度反應,又不得不讓人審視一下這場大戲背後的真實目的。
互聯網音樂過去十幾年經曆了野蠻發展、規範化發展、正版化發展等幾個階段,每個時期都會有一些公司從大形勢中獲益匪淺,如百度、酷我、QQ音樂和網易音樂等。但互聯網音樂一直都處於增值服務的地位,而非作為一種單獨的產品向外出售。平台運營商直接提供音樂,供用戶付費下載的成功例子基本沒有,因為很難從中獲得規模營收。
美國在這方麵做得就比較好,在版權商們早年打掉Napster之後,iTunes的出現給了音樂產業一個獲取利潤的絕佳渠道。蘋果營造的音樂線上分發的生態,包括渠道、定價、用戶習慣等,都已形成標準,推動音樂線上分發成為一個產業,為版權方提供了穩定而可靠的利益實現來源。但在中國,這一產業氛圍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形成,在促進版權保護方麵的立法和措施之後,並不是唯一的原因。
在線音樂確實存在較強需求,即便向用戶收費,需求仍不會減弱。但這個需求被遍布網絡的自由分享資源給碎片化了,版權的製度保障也沒有建立起來。
作為一個龐大的在線音樂分發渠道,在正規化而非版權化發展的情況下,QQ音樂要打造一個在線音樂的產業生態,站在產業鏈的上遊獲取最大利益。而完成這個目標要走的唯一道路,就是推行在線音樂的版權化。
多年來,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進展迅速,但仍存在很大問題。中國的監管思想中核心的一條就是,在產業還沒有做大和成熟之前,不會考慮嚴厲的監管措施。在線音樂到底算不算成熟產業,到目前為止仍無定論,因為各方從音樂中獲取的收入還無法形成規模。
騰訊在版權方麵的投入大到令人難以想象的地步。音樂版權方是拒絕簽署排他協議的,賣給騰訊的版權理論上也可以賣給網易和蝦米,但騰訊出的巨額費用又讓那些非排他條款變為一紙空文。因為沒多少玩家願意出與騰訊相同的價格,甚至更高的價格來購買那些版權。有時候版權買貴了並非壞事,至少能阻止其他人把手伸過來。
騰訊要打造的是一個與蘋果iTunes一樣的在線音樂產業生態,其目標直指高端消費人群。
不疼不癢的增值服務已經滿足不了騰訊的胃口,一首歌一塊錢才是騰訊的真正目的。哪怕收到的這一塊錢在初期並不比通過增值服務收到的錢多,甚至還要承受虧損。
但在騰訊的未來版圖中,通過直接收費收來的這一塊錢,與通過增值服務收來的一塊錢,在本質上有極大差別。一個是通過營造產業生態賺來的錢,自可在確保長治久安的前提下俯視眾生;另一個是依靠渠道強勢賺來的錢,雖然獲利豐厚,但渠道會老,也會衰落,這個錢賺得並不安心。
騰訊對QQ音樂寄予的希望,既不是簡單的播放器,也不是一個下載工具。QQ音樂會是一個與iTunes一樣的在線音樂分發平台。別處找不到的音樂能在這裏找到,賣不出規模收入的音樂可以放到這裏分發。用戶和版權商產生群聚,最終產生馬太效應,QQ音樂將成為一個巨大的平台。
以目前行業情況和QQ音樂自身來看,這一切都還隻是萬裏長征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