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士明
比亞迪如今的成績離當年王傳福“中國第一”的夢想漸行漸遠。但在另一個層麵上,王傳福的判斷又是對的。那就是新能源汽車。
隻是從時機上來看,比亞迪的春天還沒來臨。整個行業,包括政策製定者都高估了新能源汽車,特別是電動汽車的發展速度。消費者的固有用車習慣,充電設施進展緩慢,即使大力補貼後仍無明顯價格優劣,是橫亙在新能源汽車發展道路上的三塊巨石。僅憑比亞迪一己之力,很難扳動。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充滿了理想主義與工程師文化的比亞迪太樂觀了。
其實,比亞迪還是有很多機會重返榮光的。如果它把目光適當收回一些,看一看腳下的傳統能源汽車,還是大有可為,甚至是相當領先的。
比如2011年就推出的TID動力總成,集成了至今仍不過時的主流技術:渦輪增壓、缸內直噴、雙離合自動變速器。坦白說,這套係統就是重度“借鑒”了大眾,4TSI發動機和7速DSG。唯一的調整就是把排量擴大到了1.5L,雙離合的檔位數減少到了6速。無論理論參數值,還是實際市場表現,這套動力總成並不比世界第一的大眾差多少。甚至,當大眾的DSG變速器被“3·15”晚會曝光而召回後,比亞迪的DCT以更少的故障率後來居上。
業內一般認為,做出一款先進的發動機不是最難的事,難的是造出一款較先進的自動變速器。有一位行業領導曾稱,“自動變速器是自主品牌的最後一個堡壘”。而比亞迪繼在自主品牌中首次推出幹式DCT車型後,又於近期推出了質量更穩定、扭矩更大的濕式DCT車型,從而成為雙離合領域最早、最全,且擁有全部知識產權的自主品牌。即使放眼國際,目前也隻有大眾、福特、上汽等主流大企業實現了同時量產幹、濕兩種雙離合車型的實力。
可惜,比亞迪似乎沒有進一步鞏固自己在傳統動力方麵的優勢,而過於醉心新能源。無論是思銳還是S7,從外觀、動力、性能上都具備主流熱賣車型的實力,但市場表現就是不溫不火。這種傳統技術沒有做紮實,新技術又沒有順利突破的狀態,造成比亞迪目前比較糾結的心態。其實,對新能源的渴求,從內心深處反應了這家企業的危機意識。
王傳福“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理想主義情懷,也讓比亞迪在新能源之路上一路狂奔。隻是,時不我予,用一種短跑衝刺的節奏去應對一場馬拉鬆,無疑是悲壯的。
因此比亞迪的現狀可粗暴概括為:技術是大眾的,心態是豐田的,銷量卻是奇瑞的。
不過,一切並不算悲觀。好在這家企業還很年輕,雖然固執但不算太折騰。曾經的那些80後小夥子,如今都陸續走上管理層,他們心態更開放、更務實,也願意與媒體、消費者進行坦誠溝通,甚至學會了直麵批評時不再麵紅耳赤地反擊。今年是比亞迪20周歲,讓我們一起看這個剛剛度過青春期的“大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