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中國學術的來龍去脈(4)(1 / 3)

隋朝智者大師,居天台山,開天台宗,著有《大小止觀》。唐朝道士司馬承禎,字子微,也居天台山,著有《天隱子》,又著《坐忘論》七篇。《玉澗雜書》雲:“道釋二氏,本相矛盾。而子微之學,乃全本於釋氏,大抵以戒定慧為宗,……此論與智者所論止觀,實相表裏,子微中年隱天台玉霄峰,蓋智者所居,知其淵源有自也”(見《圖書集成道教部雜錄》)。由此知:凡是互相矛盾的學問,隻要同在一個地方,就有融合之可能。五代中原大亂,三教中的名人,齊集成都,仿佛三大河流,同趨於最隘的一個峽口,天然該融合為一,大約這些名流,麇集成都,互相討論,留下不少的學說。明道弟兄來川,召集遺老,築台講道,把他集合來,融會貫通,而斷以己意,成為一個係統,就成為所謂宋學。

(七)蘇子由之學說

大家隻知程氏弟兄是宋學中的泰鬥,不知宋朝還有一個大哲學家,其成就較之程氏弟兄,有過之無不及,一般人都把他忽略了,此人為誰?即是我們知道的蘇子由。程氏弟兄做了融合三教的工作,還要蒙頭蓋麵,自稱是孔孟的真傳;子由著有《老子解》,自序著此書時,會同僧道商酌,他又把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和六祖“不思善不思惡”等語,合並研究,自己直截了當地說出來,較諸其他宋儒光明得多。子由之孫蘇籀,記其遺言曰:“公為籀講老子數篇曰:‘高出孟子二三等矣!’又曰:‘言至道無如五千文。’”蘇籀又說:“公老年做詩雲:近存八十一章注,從道老聃門下人。蓋老而所造益妙,碌碌者莫測矣。”子由敢於說老子高出孟子二三等,自認從道老聃門下,這種識力,確在程氏弟兄之上。蘇東坡之子蘇邁等,著有《先公手澤》,載東坡之言曰:“昨日子由寄老子新解,讀之不盡卷,廢卷而歎,使戰國有此書,則無商鞅韓非,使漢初有此書,則孔老為一,使晉宋間有此書,則佛老不為二,不意晚年見此奇特。”我破讀東坡此段文字,心想子由此書,有甚好處,值得如此稱歎,後來始知純是讚歎他融合三教的工作。

明朝有個李卓吾,同時的人,幾乎把他當作聖人,他對於孔子,顯然攻擊,著《藏書》六十八卷,自序有曰:“前三代吾無論矣,後三代漢唐宋是也,中間數百餘年,而獨無是非者,豈其人無是非哉?鹹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因未嚐有是非耳。”又曰:“此書但可自怡,不可示人,故名藏書也。而無奈一二好事朋友,索觀不已,予又安能以已耶,但戒曰:‘覽則一任諸君覽,但無以孔夫子之定本行賞罰也則善矣。’”他生在明朝,思想有這樣的自由,真令人驚詫,他因為創出這樣的議論,鬧得書被焚毀,身被逮捕,下場至自刎而死,始終持其說不變。其自信力有這樣的堅強,獨對蘇子由非常佩服,萬曆二年,他在金陵刻子由《老子解》,題其後曰:“解老子者眾矣,而子由最高,……子由乃獨得微言於殘篇斷簡之中,宜其善發老子之蘊,使五千餘言,爛然如皎日,學者斷斷乎不可一日去手也,解或示道全,當道全意,寄子瞻,又當子瞻意,今去子由,五百餘年,不意複見此奇特。”卓吾這樣的推崇子由,子由的學問也就可知了。

蘇子由在學術上,有了這樣的成就,何以談及宋學,一般人隻知道有程朱,不知道蘇子由呢?其原因:(一)子由書成年已老,子由死於政和二年壬辰,年七十四歲,此書是幾經改刪,至大觀二年戊子十二月方才告成,程明道死於元豐八年乙醜,年五十四歲,伊川死於大觀元年丁亥,年七十五歲,子由成書時,在明道死後二十三年,伊川死後一年,那個時候,程氏門徒遍天下,子由的學說,出來得遲,自不能與他爭勝,子由書成後四年即死,也就無人宣傳他的學說了。(二)那時黨禁方嚴,禁人學習元祐學術,伊川謝絕門徒道:“尊所聞,行所知可也,不必及吾門也。”連伊川都不敢宣傳他的學問,子由何能宣傳?伊川死時,門人不敢送喪,黨禁之嚴可想。史稱子由“築室穎濱,不複與人相見,終日默坐,如是者幾十年。”據此,則子由此書,能傳於世,已算僥幸,何敢望其能行?(三)後來朱子承繼伊川之學,專修洛蜀之怨,二蘇與伊川不合,朱子對於東坡所著《易傳》,子由所著《老子解》,均痛加詆毀,其詆子由曰:“蘇侍郎晚為是書,合吾儒於老子,以為未足,又並釋氏而彌縫之,可謂舛矣,然其自許甚高,至謂當世無一人可以語此者,而其兄東坡公,亦以為‘不意晚年見此奇特’。以予觀之,其可謂無忌憚者歟!因為之辯。”(見《宋元學案》)中庸有“大人而無忌憚”之語,朱子說他無忌憚,即是說他是小人。此段文字,幾於破口大罵。朱子又把子由之說,逐一批駁,大都故意挑剔,其書俱在,可以複按。朱子是曆代帝王尊崇的人,他既這樣攻擊子由,所以子由的學說,也就若存若亡,無人知道了。(四)最大原因,則孔子自漢武帝而後,取得學術界正統的地盤,程子做融合三教的工作,表麵上仍推尊孔子,故其說受人歡迎,子由則赤裸裸的說出來,欠了程明道的技術,所以大受朱子的攻擊,而成為異端邪說,朱子痛詆子由,痛詆佛老,是出於門戶之見,我們不必管,隻看學術演進的情形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