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學術之演進
我們從進化趨勢上看去,覺得到了北宋的時候,三教應該融合為一,程明道和蘇子由,都是受了天然趨勢的驅迫,程子讀了許多書,來在四川,加以研究,完成融合三教的工作。蘇子由在四川讀了許多書,去在穎濱,閉門研究也完成融合三教的工作,二者都與四川有關。這都是由於五代時,中原大亂,三教名流,齊集成都,三大河流,同時流入最隘一個峽口的緣故。子由少時在蜀,習聞諸名流緒論,研究多年,得出的結果,也是融合三教,也是出於釋氏而偏邇於老聃,與大程子如出一轍。可見宇宙真理,實是如此。從前佛教傳入中國,與固有學術生衝突,曆南北隋唐以至五代,朝廷明令天下毀佛寺,焚佛經,誅僧尼之事凡數見,自宋儒之學說出,而此等衝突之事遂無,不過講學家文字上小有攻訐而已,何也?根本上已融合故也。
世界第一次大戰,第二次大戰,紛爭不已者,學說分歧使之然也。現在國府遷移重慶,各種學派之第一流人物,與夫留學歐美之各種專門家,大都齊集重慶,儼如孟蜀時,三教九流,齊集成都一樣,也都是無數河流,趨入一個最隘之峽口。我希望產生一種新學說,融合中西印三方學術而一之,而世界紛爭之禍,於焉可免。(著者按:初版時,國府尚未遷移重慶,則隻言。現在交通便利,天涯比鄰,中國、印度、西洋三大文化接觸,相推相蕩,也是三大河流,趨入最隘的峽口,中西印三大文化,也該融合為一。)
宋儒之道統
(一)道統之來源
宋儒最令人佩服的,是把儒釋道三教,從學理上融合為一,其最不令人佩服的,就在門戶之見太深,以致發生許多糾葛。其門戶之見,共有二點:(1)孔子說的就對,佛老和周秦諸子說的就不對。(2)同是尊崇孔子的人,程子和朱子說的就對,別人說的就不對。合此兩點,就生道統之說。
宋儒所說的道統,究竟是個什麼東西呢?我們要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要討論唐朝的韓愈。韓愈為人很倔強,富於反抗現實的性質。唐初文體,沿襲陳隋餘習,他就提倡三代兩漢的古文,唐時佛老之道盛行,他就提倡孔孟之學。他取的方式,與歐洲文藝複興所取的方式是相同的。二者俱是反對現代學術,恢複古代學術,是一種革新運動,所以歐洲文藝複興,是一種驚人事業。韓愈在唐時,負泰山北鬥之地位,也是一種驚人事業。
韓愈的學問,傳至宋朝,分為兩大派:一派是歐蘇曾王的文學,一派是程朱的道學。宋儒所謂道統的道字,就是從昌黎《原道篇》“斯道也,何道也”那個道字生出來的。孟子在從前,隻算儒學中之一種,其書價格,與荀墨相等,昌黎才把他表章出來,他讀《荀子》說:“始吾得孟軻書,然後知孔子之道尊……以為聖人之徒沒,尊聖人者孟氏而已,晚得揚雄書,益信孟氏,因雄書而益尊,則雄者亦聖人之徒歟!……孟子醇乎醇者也,荀與揚大醇而小疵。”經昌黎這樣的推稱,孟氏才嶄然露頭角。
宋儒承繼昌黎之說,把孟子益加推崇,而以自己直發其傳,伊川作明道行狀,說道:“周公沒聖人之道不行,孟軻死聖人之學不傳,道不行百世無善治,學不傳千載無真儒,……先生生乎一千四百年之後,得不傳之學於遺經,……蓋自孟子之後,一人而已。”史遷以孟子荀卿合傳,寥寥數十字,於所曆鄒膝任薛魯宋之事,不一書,朱子綱目,始於適魏之齊,大書特書。宋淳熙時,朱子才將《孟子》、《論語》、《大學》、《中庸》合稱為四子書,至元延祐時,始懸為令甲。我們自幼讀四子書,把孟子看作孔子化身,及細加考察,才知是程朱諸人,有了道統之見,才把他特別尊崇的。
昌黎是文學中人,立意改革文體,非三代兩漢之書不觀,他讀孔子孟荀的書,初意本是研究文學,因而也略窺見大道,無奈所得不深,他為文主張辭必己出,字法句法,喜歡戛戛獨造,因而論理論事,也要獨造。他說:“斯道也,何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孟軻死,不得其傳。”這個說法,不知他何所見而雲然。程伊川曰:“軻死不得其傳,似此言語,非蹈襲前人,非鑿空撰出,必有所見。”這幾句話的來曆,連程伊川都尋不出,非杜撰而何?
宋儒讀了昌黎這段文字,見曆代傳授,猶如傳國璽一般,堯舜禹直接傳授,文、武、周公、孔子、孟軻、則隔數百年,都可傳授,心想我們生在一千幾百年之後,難道不能得著這個東西嗎?於是立誌要把這傳國璽尋出,經過許久,果然被他尋出來了,在《論語》上尋出“堯曰谘爾舜,……允執其中,……舜亦以命禹”。恰好偽古文《尚書》,有“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執厥中”十六字。堯傳舜,舜傳禹,有了實據,他們就認定這就是曆代相傳的東西,究禹湯文武周公,所謂授文者安在?又中間相隔數百年,何以能夠傳授?又孔子以前,何以獨傳開國之君,平民中並無一人,能得其傳?這些問題,他們都不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