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中國學術的來龍去脈(6)(1 / 3)

孔門的正心誠意,我們不必把它太看高深了,把它改為“良心裁判”四字就是了。每做一事,於動念之初,即加以省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門的精義,不過如是而已。然而照這樣做去,就可達到“以天下為一家”的社會。如果講“自由競爭”等說法,勢必至“己所不欲,也可施之於人。”中國人把盜蹠罵得一文不值,西洋人把類似盜蹠的學說,奉為天經地義。中西文化,焉得不衝突。中西文化衝突,其病根在西洋,不在中國,是西洋人把路走錯了,中國人的路,並沒有走錯,我們講“三教異同”,曾繪有一根“返本線”,我們再把此線一看,就可把中西文化衝突之點看出來。凡人都是可以為善,可以為惡的。善心長則惡心消,惡心長則善心消,因此儒家主張,從小孩時,即把愛親敬兄,這份良知良能,搜尋出來,在家庭中培養好,小孩朝夕相處的,是父親母親,哥哥弟弟,就叫他愛親敬兄,把此種心理培養好了,擴充出去,“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就造成一個仁愛的世界了。故曰:“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所以中國的家庭,可說是一個“仁愛培養場”。西洋人從我字,徑到國字,中間缺少了個家字,即是莫得“仁愛培養場”。少了由丁至丙一段,缺乏誠意功夫,即是少了“良心裁判”。故西洋學說發揮出來,就成為殘酷世界,所以說:中西文化衝突,其病根在西洋,不在中國。

所謂中西文化衝突者,乃是西洋文化自相衝突,並非中國文化與之衝突。何以故呢?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打得九死一生,是自由競爭一類學說釀成的,非中國學說釀成的。這就是西洋文化,自相衝突的明證。西人一麵提倡自由競爭等學說,一麵又痛恨戰禍,豈不是自相矛盾嗎?所以要想世界太平,非把中國學說,發揚光大之不可。

(二)中國學說可救印度西洋之弊

西洋人,看見世界上滿地是金銀,總是千方百計,想把它拿在手中,造成一個殘酷無情的世界。印度人認為這個世界,是汙濁到極點,自己的身子,也是汙濁到極點,總是千方百計,想把這個世界舍去,把這個身子舍去。唯老子則有一個見解,他說:“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又說“多藏必厚亡。”世界上的金銀,他是看不起的,當然不做搶奪的事,他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也是像印度人,想把身子舍去,但是他舍去身子,並不是脫離世界,乃是把我的身子,與眾人融合為一。故曰:“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因此也就與人無忤,與世無爭了。所以他說“陸行不避兕虎,入軍不避甲兵。”老子造成的世界,不是殘酷無情的世界,也不是汙濁可厭的世界,乃是“如享太牢,如登春台,眾人熙熙”的世界。

以返本線言之:西人從丁點起,向前走,直到巳點或庚點止,絕不回頭。印度人從丁點起,向後走,直到甲點止,也絕不回頭。老子從丁點起,向後走,走到乙點,再折轉來,向前走,走到庚點為止,是雙方兼顧的。老子所說“歸根複命”一類話,與印度學說相通。“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一類話,與西洋學說相通。雖說他講出世法,莫得印度那樣精,講治世法,莫得西人那樣詳,但由他的學說,就可把西洋學說和印度學說,打通為一。

我所謂“印度人直走到甲點止,絕不回頭”,是指小乘而言,指末流而言,若釋迦立教之初,固雲“不度盡眾生,誓不成佛。”原未嚐舍去世界也。釋迦本是教人到了甲點,再回頭轉來在人世上工作。無如甲點太高遠了,許多人終身走不到。於是終身無回頭之日,其弊就流於舍去世界了。老子守著乙點立論,要想出世的,向甲點走,要想入世的,就回頭轉來,循序漸進,以至庚點為止。孔子意在救世,叫人尋著丙點,即回頭轉來,做由丁到庚的工作,不必再尋甲乙兩點,以免耽誤救世工作,此三聖人立教之根本大旨也。

孔子的態度,與老子相同。印度厭棄這個世界,要想離去他。孔子則“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患難,行乎患難,素夷狄,行乎夷狄。”這個世界並不覺得可厭。老子把天地萬物,融合為一,孔子也把天地萬物,融合為一,宇宙是怎麼一回事,還他怎麼一回事。所謂“老者安少,少者懷之”,“天地位焉,萬物寧焉”,就是這個道理。

曾子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幾句話,與治國渺不相關,而獨深得孔子的嘉許,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這幾句話,是描寫我與宇宙融合的狀態,有了這種襟懷,措施出來,當然人與我融合為一。子路可使有勇,冉有可使足民,公西華願為小相,隻做到人與我相安,未做到人與我想融,所以孔子不甚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