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對媒體
從做生意的角度來說,處理好與新聞界的關係至關重要。俗話說,酒香也怕巷子深。
酒再香,也不可能透過空氣讓全城的人來買。賣酒的怕巷子深的原因,就是害怕因為缺乏適當的媒介來宣傳,酒賣不出去。現在是所謂的信息時代,報紙、電台、電視上各種各樣的信息鋪天蓋地,讓你生活在信息的海洋裏,無時不受媒介的影響。如果能夠取得媒介的支持,利用大眾傳媒來宣傳自己,可達事半功倍之效。反之,如果得罪了新聞界,就可能搞得聲名狼藉。
瑞士的雀巢公司在這方麵就曾經當過一次反麵教材。雀巢公司的一個重要產品是嬰兒奶粉,這一產品長期壟斷歐洲市場。為加大雀巢公司的影響,同時開拓海外市場,雀巢公司決定進軍非洲市場。
當時,非洲大陸上內戰正酣,許多國家的人民沒有飯吃。雀巢公司召集新聞界,宣布要無償支援非洲難民,贈送奶粉給非洲,新聞界將這件事報道後,產生了很好的影響,提高了雀巢公司的聲譽。同時,雀巢公司還有一個計劃,就是當非洲內戰停止時,非洲的媽媽們已經習慣用雀巢公司的奶粉,那時,雀巢奶粉正好可以在非洲大量銷售。
應該說雀巢公司的想法是很好的,可事情的發展卻並不盡如人意,甚至與公司的期待完全相反。過了一段時間,報紙上不斷傳來有些非洲媽媽用雀巢公司的奶粉喂寶寶,結果導致嬰兒死亡的消息。雀巢公司慌了,急忙派人去調查,發現報紙上說的幾個嬰兒死亡的例子,其原因並不是喂了雀巢奶粉的緣故,而是當地的飲用水不衛生,同時非洲貧困的媽媽們為節約奶粉,大量用水稀釋,從而使嬰兒得了當地衛生條件所無法解決的痢疾。雀巢公司鬆了一口氣,當即在報紙上聲明,非洲的事件與公司奶粉的質量沒有什麼關係。
可是有家報紙並沒有理會雀巢公司的聲明,繼續報道了雀巢公司奶粉的所謂“中毒”事件。這時,雀巢公司做了一件事後被證明是極其錯誤的決策,它決定起訴這家報紙和做這個報道的新聞記者。
本來,有關雀巢公司奶粉質量的報道還不為公眾注意。現在居然打起官司,公眾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發起來,雀巢公司一下子成為輿論的焦點。後來,又有幾家新聞機構派記者到非洲,專門調查雀巢公司奶粉“毒害”非洲兒童的情況。由於非洲處於內戰之中,有關非洲的新聞從來就是傳聞與事實的結合,所以對雀巢公司的奶粉質量的渲染更加朝不利的方向發展,甚至有很多人在雀巢公司的總部門前示威,以抗議商人“唯利是圖”,全然不顧非洲兒童生命的可貴。雀巢公司的形象由此大損。麵對氣勢洶洶的輿論,雀巢公司始料不及,一下子陷入了不知所措的痛苦境地。
公眾都以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對待這一事件。當時市場上的奶粉競爭得很厲害,有幾百種牌子,雀巢公司的市場占有率本來很可觀,但是,現在媽媽們誰也不想拿自己的孩子冒險,大都臨時換了奶粉。
雀巢公司的產品銷售量一下子下來了,當公司的領導層意識到自己的決策失誤時已經無法挽回,隻得硬著頭皮等待法院的判決結果。
判決結果很快出來了,雀巢公司贏得了無可爭辯的勝利,但是,公眾的興奮點很快發生了轉移,他們誰也沒有注意到報紙上簡短的道歉聲明,其他品牌的奶粉不戰而勝。雀巢公司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其依靠幾十年才建立的產品聲譽竟然被一句謠傳擊得粉碎。
其實,這一事件是非常清楚的。雀巢公司的奶粉在歐洲沒有產生毒害,在非洲也不可能有問題。要說出問題的話,隻能在奶粉的喂食方法上,但公眾是不會去認真考慮這一問題的,他們關心的隻是事件本身是否具有戲劇性,而用什麼牌子的奶粉對他們而言隻是一個習慣而已。
人們常說新聞記者是無冕之王,在美國人們更是把新聞界看成是與行政權、司法權、立法權並立的第四權。在這個大眾傳媒主導人們頭腦的時代,任何挑戰傳媒的行動都可能給自己造成損失。所以,對於公司而言,一定要掌握同傳媒打交道的方法,不可輕易陷入與傳媒的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