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喬治·赫伯特卻做到了,並且沒有花多少工夫。一位記者在采訪他是如何成功的時候,他是這樣說的:“我認為,把一把斧子推銷給布什總統是完全可能的。因為,布什總統在得克薩斯州有一個農場,我發現那裏長著許多樹。正是留心到這一細節,我才給他寫了一封信,說:‘有一次,我有幸參觀了您的農場,發現那裏長著許多矢菊樹,有些已經死掉,木質也已經變得鬆軟。我想,您一定需要一把小斧頭,但是從您現在的體質來看,這種小斧頭顯然太輕,因此您仍然需要一把不甚鋒利的大斧頭。現在我這兒正好有一把這樣的斧頭,它是我祖父留給我的,很適合砍伐枯樹。假若您有興趣,請按這封信所留的信箱,給予回複……’果不其然,總統接受了我的推銷,並在最後給我彙來了15美元。”
喬治·赫伯特成功後,布魯金斯學會在對他進行表彰的時候不乏讚美之詞:“金靴獎已空置了26年。26年來,布魯金斯學會培養了無數優秀的推銷員,造就了上百位的百萬富翁,但這隻金靴卻並沒有頒給他們這些成功人士,因為我們一直想尋找這麼一個人:他從不因有人說某一目標無法實現而有一絲放棄的念頭,也從不因某件事情難以辦到而放棄尋找方法的努力。”
的確,把這樣一把斧子推銷給總統是有很大的難度的,否則就不會難倒布魯金斯學會培養出來的這麼多大牌推銷員,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像喬治那樣細心、那樣用心的話,有很多的機遇都是可以發現、可以把握的。在“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喬·吉拉德看來:“客戶就在你的身邊,對任何一位推銷員來說,隻要你能夠真誠地為顧客服務,留心每一個細節和問題,相信你就一定能把冰塊賣給那些愛斯基摩人。”
的確,處處留心細節,關注細節,就會使我們在工作中事半功倍,盡快脫穎而出,成為一個真正卓越的人,成為一個真正能掌握自己、把握命運的人,從而成就自己的人生,開創自己成功的事業。
成功源於細節
在現代的商業社會裏,每一個項目、每一項投資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細節來決定的。那麼一大筆的金錢投入下去,往往隻是為了賺取百分之幾的利潤,而其中任何一個微小的細節的失誤,就可能將這些利潤完全吞噬掉,或者還有可能出現大麵積虧損的現象。其實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細節同樣以各種方式、各種形態影響著我們的工作,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對於工作和生活中的微小的細節,我們沒有任何的理由不去重視,不去注意。
西班牙大馬士革城,有一個人叫哈姆威,他是一個小小的糕點製作商。在北美狂熱的移民潮中,他也懷著掘金的心態來到了美國。但是美國並非他想象中的遍地是黃金、充滿機遇,他的糕點在西班牙出售和在美國出售,根本沒有多大的區別,賺取的利潤也都差不多。
1904年的夏天,哈姆威知道美國即將舉行世界博覽會,於是他把自己的糕點工具搬到了會展地點路易斯安那州。令人非常高興的是,他被政府允許在會場的外麵出售他的非常可口的薄餅。
會展剛開始的時候,他的薄餅生意實在是糟糕極了,攤位前幾乎無人多作停留,而和他相鄰的一位賣冰激淩的商販的生意卻是很好,一會兒就售出了許多許多的冰激淩,很快他把帶來的用來裝冰激淩的小碟子都用完了。
心胸寬廣的哈姆威見到這個情形,就把自己的薄餅卷成了錐形,讓它來盛放甜美可口的冰激淩,幫助冰激淩商販來招呼客商們。賣冰激淩的商販見到這個方法可行,便要了哈姆威的薄餅,大量的錐形冰激淩便進入了客商們的手中。但是令哈姆威意料不到的是,這種錐形的冰激淩非常被客商們看好,而且還被評為了“世界博覽會的真正明星”。
從此以後,這種錐形冰激淩開始大行其道,並且久盛不衰,其實這就是現在我們通常所吃的蛋卷冰激淩。它的發明被人們稱之為“神來之筆”。有的人這樣進行假設,如果兩個商鋪不靠在一起,不相鄰,如果哈姆威沒有幫助賣冰激淩的商販,那麼今天我們能不能吃上這種美味可口的蛋卷冰激淩可就很難說了。
其實,在現在世界知名的食物中,炸薯片的發明也是源於一次偶然的成功。美國印第安人克魯姆是一家餐廳中的廚師,有一天來了幾個法國的客人,他們嫌克魯姆製作出來的油炸食物太厚,而且還太硬。克魯姆知道之後非常生氣,他隨手拿過來一隻馬鈴薯,切成很薄的片,扔到了滾燙的油鍋裏。起鍋之後就送到了法國客人的桌上。誰知那些法國客人一吃,大呼好吃,並再點了很多份。從此,這種炸薯片就風行開來,最後成為了肯德基、麥當勞首推的主食。
看吧,這小小的細節是多麼了不起的東西,它具有非凡的魅力,擁有著巨大的魔力,它讓偶然成為成功的機遇。它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行為裏,語言裏,動作裏。我們說過的每一句話,做過的每一件事,我們的一舉手、一投足,全部都是由小小的細節構成的。換句話說,細節其實就是我們生活的全部。所以,千萬別忽略你生活中那些小小的的細節,也許它就是你成功的開始。發現細節吧,關注細節吧,它會讓你直達成功的彼岸。
留心細節,一切皆有可能
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很多人每天都匆匆忙忙地為生活打拚,往往忽視了那些細節,同時也錯過了通向成功的道路。
於曉峰在一家大型外貿公司當部門經理,他是一個做事非常認真負責、一絲不苟、非常注重細節的人,就是因為他具有這個優點,所以當初才能夠順利進入了這家公司。於曉峰在自己上大學的時候,就來到了這家公司實習,與他一起來的還有他的幾個同學。由於公司的實力非常雄厚,在業內的知名度非常高,所以還沒進來的時候,就有人向於曉峰透露,要想通過短短的實習為跳板來進入公司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公司讓他們進行實習隻不過是想要利用他們廉價的勞動力而已。
正式來到公司實習的那天,有關負責人向於曉峰和他的同學們介紹了部門的成員以及於曉峰和他的同學們的分工。由於同學們不知道能不能留下來成為正式員工,所以很多同學就抱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的態度,整天可謂無所事事,給人一副吊兒郎當的印象。而於曉峰呢,卻總能夠主動做事,而且做得非常細致,非常認真,跟著同事跑銀行和商檢交單,到海關報驗,即使是在大熱天,乘著非常擁擠的公共汽車去也是毫無怨言,他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業務能力,而且也增長了不少見識。於曉峰認為,自己多跑一個地方,哪怕隻是一個簡單的交接單的過程,自己就可以多熟悉一下這個工作的環節,對以後的工作是有莫大的幫助的。即使是在工作中出了差錯,在請示老師、請示前輩之後,現場或以後改正也都是一個學習的大好機會,對於自己以後的工作、發展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在這家大型外貿公司裏,有一個老業務員老杜,於曉峰其他實習的同學都跟著老員工喊他“老杜”,而隻有於曉峰一直都非常尊敬地稱他為“杜老師”。有好幾次,老杜接國際長途,於曉峰就坐在一邊認真地、仔細地“旁聽”,細心地揣摩他是如何同外商交談、溝通的。有的時候則默默地給老杜遞一支筆,或者是把筆續上水,或者是記錄一些數據。這些小小的細節既給老杜帶來了工作上的便利,同時也表現出新人對前輩的尊重。因此,老杜對於曉峰非常滿意,在最後給於曉峰及他的同學填寫實習成績的時候,老杜給於曉峰的實習成績是優秀。因為這些不起眼的細節,於曉峰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正是因為這些不起眼的小小的細節成就了於曉峰。
有這樣一句古話說得好,我們做人一定要不拘小節,不過這是針對做事情的決策力和判斷而言的,而具體到實施階段、行動過程,我們一定要認真對待其中的每一個微小的細節和步驟,盡量做到精益求精,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事業上,在人生中,擁有質的飛躍,從而使自己的生活、事業進入一個更好的狀態,越來越接近於成功。
不要遲疑,絕不拖延
如果你知道必須這樣做,這樣做是正確的,是值得的,是有價值、有意義的,那麼,就請你不要遲疑,趕快動身,立即行動吧。
埃克森·美孚是著名商業雜誌《財富》評出的全球500強中排名第二的跨國企業。它之所以可以長期保持石油界龍頭老大的地位而絲毫不動搖,其中原因有很多:人才、技術、管理模式……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而更為重要的是——它擁有先進實用的企業文化。“不要遲疑,決不拖延”就是這家公司員工行為的最重要準則。“不要遲疑,決不拖延”這一準則的執行,使它所有的工作都可以做到“不延誤哪怕是一丁點兒時間”。
美孚公司總部的顯眼位置,有一個巨大的LED電子板,上麵隻有簡單的一行字——決不拖延!如果我拖延下去,我將會怎樣?如果把工作拖到以後去做,那麼將會發生什麼?
公司創始人約翰·丹尼斯先生曾經這樣說,可以算是對這句話的解讀:“決不拖延,就可以讓公司所有員工輕鬆愉快地麵對生活,進行娛樂。避免拖延唯一的方法就是要隨時展開行動而無需任何調整。要謹記,除了我們自己,沒有任何人會為我們的拖延承擔損失,隻能自吞苦果。如果公司的每個員工都能銘記這一點並努力做到,我們就可以在任何龐大的公司創造出每一個員工都不拖延一丁點兒時間的奇跡。”約翰·丹尼斯這麼說,自然有他的道理,而且,他提出的拒絕拖延的理論是目前為止最有效的管理方法。
現實生活中,我們無法做到完美的不拖延,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會在做事情時有所拖延,很多人把它看成習以為常的事情,最多發發牢騷,懊惱一陣而已。發生的次數多了,也就熟視無睹,一次次拖延下去。這種現象出現得多了,就以為它就是人的一種本性,懶得改了。
事實並非如此,拖延時間實際上是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被動養成的一種自我麻痹的惡習。幾乎每個人都希望消除在工作和生活中因拖延而產生的各種不良影響,卻很少有人付諸行動,意識不到自己所推遲的許多工作其實可以更早、更從容地完成。
分析到這裏,朋友們應該明白,我們再也不能把自己拖延時間的毛病歸咎於外來的因素,因為真正造成拖延的原因就是我們自己,是我們自己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但拖延並不是世界末日,一個曾經有過一些拖延行為的人,其實並不能證明什麼;真正能夠導致嚴重後果的,是為掩飾拖延尋找借口,這種行為表明他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我們要樹立信心,認為自己一定能夠掌握杜絕拖延的方法。並相信拖延是可以經過努力改變的,這樣才能讓自己邁出第一步。
在埃克森·美孚公司,每個員工的職責和崗位都是十分明確的。而且在上司布置工作任務的時候,他們永遠隻有兩句話。一句話是:“是的,我立刻去做!”另一句是:“對不起,這件事我無法完成。”他們這樣明確地表明態度,並不是證明自己的能力大小,而是為了不讓工作任務有半點兒耽擱,以確保任務能夠盡快布置到合適的人選那裏,從而盡早盡快地完成。
“決不拖延”的理念一誕生就收到了極大追捧,約翰·丹尼斯本人以身作則,是個不折不扣的不拖延的人。在他的辦公室裏,傳真機一天到晚都處於工作狀態,以確保自己及時掌握總部的指令、歐佩克石油政策的調整變化,以及石油期貨市場成交量和成交價等信息,並在第一時間把最新的經濟數據和公司信息告知每一個應該掌握它們的人。這是他的工作內容之一,因為一旦拖延,將意味著公司遭受重大損失。
不僅如此,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雷蒙德也說過類似的話:“在供求關係相當接近的現代市場,你所處的境地,是任何因素都會被價格機製放大。一旦發生了拖延的情況,會對整個公司造成巨大的負麵影響,甚至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因為外部每一分鍾的變化,都決定著我們必須對整體規劃做出相應調整。”這位CEO還這樣說:“我們的員工心裏應當牢牢記住這樣的話:拖延是一種不好的品質,也是一切失敗的源泉。它所導致的不良後果不僅會影響拖延者本人的工作效率以及前途,還會影響到其他員工的工作效率、心理活動。”
如果你不能非常堅決地克服自己拖延的不良習慣,總是遲遲不肯行動,不肯付諸實踐,那麼,拖延就會如同一個惡性腫瘤一樣慢慢地侵蝕你的意誌,湮沒你充滿希望、充滿夢想的內心,消耗掉你無窮無盡的能量,阻礙你所有潛能的充分發揮,毀掉你整個充滿希望的人生……總之,它會讓你成為一個一無是處的人,成為一具行屍走肉。真的,人一旦不能克服自己的拖延習慣,在做事情的時候進入了拖延的狀態,就會嚴重影響自己融入團隊,影響自己個人能力的發揮,影響到自己事業上的進步與成功。所以,認準了一件事情,接受了一項工作,一項任務,我們就應該馬上行動,現在就做,不管其中有什麼困難,絕不拖延,這樣才能把握住生活的脈搏,把握住生命的力量,成為一個真正的、積極的、名副其實的成功者。
抓住現在,把握人生
有人這樣說過,人的一生其實隻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是用來回憶的,明天是用來憧憬和向往的,而隻有今天才是現實的。所以,隻有把握住了今天,我們才能一步步接近成功,明天的夢想才會變得更加真實,昨天的回憶才不會顯得那麼匱乏和空虛。所以說,把握住了今天,把握住了現在,就等於真的把握住了人生。
從前,有個年輕人非常渴望成功,於是他去拜訪了一個很有智慧的老人。年輕人要出去闖世界,向其請教成功的秘訣。老人對他說:“你要獲得成功的話,我送你三個字。”老人把這三個字寫在年輕人手上,年輕人一看——“不抱怨”。
年輕人恍然大悟,是啊!在一個人的生命曆程中,不論遇到任何事,都不要去埋怨,不要去責怪,不要去為自己找借口,為自己的失敗去開脫。
後來,這個年輕人就用這三個字不斷勉勵自己。在以後的人生曆程中遇到很多困難和挑戰,就不斷勉勵自己“不抱怨”,然後繼續迎著困難努力前行。過了一段時間,他果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是獲得成就以後,又有很多的事情令他很懊悔。這個時候,他又想起了這位老人,他想要再去請教這位老人,看是否還有其他的秘訣,能夠使他擺脫煩惱,解決難題,讓他的前途一帆風順。可是,當他回到故鄉時,他才知道這位老人已經離世了。他就去老人的家裏探訪以示悼念,這位老人的家人告訴他,老人在離世前曾預料到他一定還會再回來找他的,老人還有三個字要送給年輕人。那人就帶他去看老人留下的三個字,這三個字就是“不要悔”。
年輕人看到這三個字後頓時明白了,在漫長的生命曆程中,當你麵對挑戰的時候,不要去抱怨,要全身心地去承擔責任,當你成功之後,珍惜你現在所擁有的,不要後悔,不管這件事的結果是什麼,畢竟你曾認真地經曆過。要在這個結果麵前,接受你所接受的,對於你現在的工作、家庭、生活方式,現在的整個狀況,去接受它。接受你所接受的,珍惜你所擁有的。
人們常說“人生苦短”。是啊!人生看似悠悠三萬天,實際上真正能夠做事的也隻有不到這三分之一的時間。所以說,一個人在一生之中能夠伏下身去真正努力做事的時間並不多,因此,把握當下的機會,在對人生的不斷追求中提升自我,創造屬於自己的成功。隻有這樣,人生才不會顯得平淡無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