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嫉妒,不比較
從前有兩個年輕人,都喜歡武術,他們為了學功夫,就結伴一起去找一個武藝高強的人拜師學藝。當找到師父,拜了師後,師父對這兩個徒弟都非常照顧,而且耐心地教導他們每一樣功夫。於是,兩個年輕人不論是在拳腳對打,還是在刀槍棍棒上總是不分上下,因為師父是用平等的方式,傳授他們兩人的功夫。這兩個徒弟,也不辜負師父的期望,認真地苦練,而且兩人也都對師父非常尊敬。
到後來,師父年紀漸漸大了,患了風濕病,必須有人常常幫他按摩,才可以血氣通順。所以,兩個徒弟一個人各負責一隻腳的按摩。在開始的時候,兩個人也都很細心地替師父按摩,可是,日子久了,就顯出兩個人的成績不同。成績較差的師弟這個時候就嫉妒師兄比他按摩的效果強,成績較好的師兄也因為驕傲而輕視師弟,後來兩個人都暗地裏鬥來鬥去。
兩人的關係越來越差,越來越不和,他們兩人單獨在的時候不能好好地相處,後來甚至於在和師父說話的時候,兩個人也會互相對罵。師父從中調解、勸和,絲毫不起作用。於是,兩人因為“恨”的關係,就產生了迫害的行為。
有一天,師兄回家探望親人時,師弟乘機把師兄負責按摩的那隻腳折斷了,為的就是報複師兄的驕傲。等到師兄回來了,看見他負責按摩的師父的左腳,竟然被師弟折斷了,他就非常生氣地說:“豈有此理!你自己做得不好,不知道反省,反而破壞人家的成績。”於是,一氣之下,師兄也將師父的右腳折斷了,為的是報複師弟的嫉妒。這其中最無辜可憐的當然是老師父了,因為兩個師兄弟不能和睦相處,所以最終讓老師父忍無可忍,把他們一一逐出師門。兩個人一個因為嫉妒,一個因為驕傲,兩人竟然把師父的兩隻腳都折斷,用來報複對方,這不得不讓人感歎。
過去有兩戶人家緊鄰而居,王家的人,和樂相融,天天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而田家的人,三天一大吵,五天一小吵,搞得雞犬不寧,無法過日子。
有一天,田家的人實在是無法忍受了就跑來問王家的人說:“你們一家人為什麼從來都不吵架,而全家人能夠和睦相處呢?”
“因為我們一家人都認為自己是做錯了事的壞人,所以能夠相互忍耐,相安無事。而你們一家人自以為自己是好人,因此爭論不休,大打出手。”王家的人微笑地回答道。
“這是什麼道理呢?”
“譬如這裏放著一個茶杯,一個人不小心把它打破了。打破杯子的人不肯認錯,還理直氣壯地大罵:‘是誰把茶杯擺在這裏的?’擺杯子的人也不甘示弱地反駁:‘是我擺的,你為什麼不小心把它打破了?’兩個人彼此不肯退讓,都自認為自己是好人,僵持不下,這種情況當然會吵架了。反過來,打破杯子的人如果能夠道歉說:‘對不起,是我疏忽打壞了杯子。’對方一聽也馬上回答說:‘這不應該怪你,是我不應該把茶杯放那裏的。’彼此肯坦白承認自己的過失,互相禮讓,不為小事計較,怎樣會吵架呢?”
不要懷嫉妒之心,不要過於計較,把握人生細節,戰勝自己的弱點,我們才能生活得開心、快樂!
不要過分貪婪
南朝梁代人魚弘,追隨蕭衍南征北戰,功不可沒。後來,蕭衍當了皇帝,賜給魚弘15頃田,一座山林,8萬棵林木,但魚弘卻鬱鬱寡歡,終日不露笑臉。魚弘的妻子深感不安,於是直言相問:“你是不是因為皇帝給你封賞少而不高興?”
魚弘沉吟半晌說:“一個君主,論功要平,懲罰要當,這是常理。我隨皇帝轉戰各地,出生入死,俸祿應該不止於此。”他的妻子說:“我知道你的功勞不小,但你不應該是那種貪得財富、追求顯達的人,因為這不應該是你的為人之道呀!”這些道理,魚弘自然聽不進去。
魚弘擔任郡守仍嫌官小,財產不菲仍感不足,仗著自己受到梁武帝的寵信,竟公開勒索錢財,並且大言不慚地對人說:“我作郡守,郡中有四盡:水中魚鱉盡,山中獐鹿盡,田中米穀盡,村裏人口盡。人生在世,就是要快活享樂,作郡守不享樂,什麼時候富貴享樂?”
他讓下官到民間敲詐勒索,讓民工到深山裏砍來名貴的樹木,運來高級的花崗石,在一塊風水寶地上建造豪華郡守府。他的車馬服飾不用一般布匹,而用絲綢錦緞,生活奢侈,荒淫無恥,有侍妾百餘人。因為生活糜爛、縱欲過度,沒幾個春秋,他便一命嗚呼。
猶太人帕霍姆已經很富有了,但仍然不知滿足。為了得到更多的土地,他去向巴什基爾人買地。巴什基爾人首領告訴他:“我們賣地不是一畝一畝地賣,而是一天一天地賣,在這一天時間裏你能圈多大一塊地,它就都是你的了。但是如果日落之前你不能回到起點,你就一寸土地也得不到。”
這天早晨,帕霍姆和一些巴什基爾人來到一個小山崗。帕霍姆出發了,他大步往前走著,覺得每塊地都很好,丟掉可惜,就一直向前走去。抬頭看看太陽,已到中午,天變得燥熱起來。他邊吃幹糧邊繼續前進。天氣熱極了,但他仍然沒有停止自己的腳步,心裏想:辛苦一時,享用一世,再往前走幾步吧。
又走出了很遠很遠,他抬頭望望太陽,已經到了下午。“可是前邊的那塊地看起來很不錯,把它也圈進來吧。”於是,他又繼續前行。
終於,他不得不往回返了,可是回來的路上,他越走越吃力,但為了在太陽落山之前趕回去,仍然不斷地加快步伐,就在太陽即將沉入地平線的一刹那,他離出發點隻有不到一米的距離了,於是他使出最後的力氣向前衝去。就在這時,他兩腿一軟,撲倒在地。仆人跑過來想把他扶起來,卻發現他大口大口地吐著血,不一會兒就停止了呼吸!天氣太熱,仆人無法將他的遺體運回去,隻好在附近的樹林邊上挖了一個坑,把帕霍姆埋葬了。帕霍姆圈到了望不到邊際的一大片土地,最後需要的隻是比他身體稍大點兒的一小塊土地。
的確,不要貪得無厭、不知滿足,否則可能會毀掉自己。
東晉時,吳隱之經舊鄰韓康伯的推薦,開始出任“輔國功曹”。隨後官職不斷升遷,並曆任衛將軍主簿、晉陵太守、左衛將軍、廣州刺史、太常、中領軍等職。然而他卻沒讓生活隨著他官職的升遷而奢華,依然過著清貧的日子。下屬們都有些不解,有人曾經問他:“你寒窗苦讀,有了今天的地位就不想改善自己的生活,你不覺得有點吃虧嗎?”
吳隱之則說:“一個人讀書做官,如果隻為了貪取富貴,他的人生理想就十分低俗,人生也就無味。讀書做官對這些人而言便是件壞事,是促其墮落的平台,又有什麼值得稱道呢?我不想成為這種人。”
吳隱之每月領到俸祿,第一件事便是接濟貧窮的親友和鄉鄰。他的家人起初並不讚成,常常責備他:“你不貪不占,這在做官的人中已是很難得。我們家也不富裕,倘若再將辛苦所得的俸祿白白送給別人,當官還不如做百姓呢!”
吳隱之為了讓家人理解自己,耐心做他們的工作,勸誡他們說:“戒除貪心不是件容易的事,這需要時時刻刻地努力。我也擔心自己一旦富裕起來,就開始追求享受了,現在清苦一些是好事啊!”
一次,吳隱之和隨從出去辦事,天下起雨來。吳隱之看見一個書生抱著蓑衣在雨中行走,十分奇怪,便主動上前問他說:“蓑衣可以遮擋風雨,你為什麼不用呢?”書生說:“蓑衣是我在路上揀到的,如果失主心疼蓑衣,那麼我披在身上就不合適了,所以隻好抱著。”吳隱之深受觸動,他說:“你能做到這樣,我也自愧不如啊。”他把書生請回府中,托人保媒將女兒許配給了他。
吳隱之清廉有德,朝廷對他屢有褒獎,十分信任。當富庶的廣州地區的官吏貪汙醜聞不斷時,朝廷任命吳隱之為廣州刺史,在當時來說就是廣州地區的最高官員。朝中大臣在推薦吳隱之時說:“一個人如果能做到不貪,那麼任何東西就無法誘惑他了。這樣才能保持公正,讓人信服,使社會風氣發生大的改變。吳隱之有許多貪取的機會,他都經受住了考驗,這是其他人不可比擬的。”吳隱之在廣州任上,嚴懲了一大批貪官汙吏和不法商人,使當地習俗日趨淳樸,官吏奉公守法。
吳隱之之所以能夠做到不貪、受人尊重,這很大的功勞應記在他有一顆無欲之心。
過分貪婪會讓一個人走向毀滅的深淵,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知足常樂
從前有一個山民,以采樵為生,日月辛苦,仍改變不了窮困的生活。他在佛前也不知燒了多少柱高香,祈求大運降臨,脫出苦海。
真是佛祖慈悲,一天他在山坳裏竟然挖出了一個一百多斤的金羅漢!
轉眼間,他榮華富貴加身,又是買房又是置地。賓朋親友一時竟多出好幾倍,大家都向他祝賀,目光裏滿是羨慕。
可山民隻高興了一陣,繼而犯起愁來,食不知味,睡不安穩。
“偌大的家產,就是賊偷,也一時不能偷光啊!你愁什麼呀?”他老婆勸了幾次沒效果,不由得高聲埋怨。
“婦道人家哪裏知道,怕人偷隻是原因之一。”
那山民歎口氣,說了半句便將腦袋埋在了臂彎裏,又變成了一隻悶葫蘆。
“十八羅漢我隻挖到一個,其他十七個不知在什麼地方。要是那十七個羅漢一齊歸我所有,那就滿足了。”
知足常樂,放下心中的名、利、財等欲望,人生之快樂必將永遠陪伴你左右。
有一個大國的國王,名叫察微。有一次,在空閑的日子裏,察微王穿著粗布衣服,去巡視民情。他看到一個老頭正在愁眉苦臉地補鞋,就開玩笑地問他說:“天下的人,你認為誰是最快樂的?”
老頭兒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是國王最快樂了,難道是我這老頭兒呀?”
察微王問:“他怎麼快樂呢?”
老頭兒回答道:“百官尊奉,萬民朝拜,想要什麼,就能有什麼,這當然很快樂了。哪像我整天要為別人補鞋子這麼辛苦。”
察微王說:“那倒如你講的。”
他便請老頭兒喝葡萄酒,老頭兒醉得毫無知覺。察微王讓人把他扛進宮中,對宮中的人說:“這個補鞋的老頭兒說做國王最快樂。我今天和他開個玩笑,讓他穿上國王的衣服,聽理政事,你們配合點。”
宮中的人說:“好!”
老頭兒酒醒過來,侍候的宮女假意上前說道:“大王醉酒,各種事情積壓下許多,應該去理政事了。”
眾人把老頭兒帶到百官麵前,宰相催促他處理政事,他懵懵懂懂,東西不分。史官記下他的過失,大臣又提出意見。他整日坐著,身體酸痛,連吃飯都覺得沒味道,也就一天天瘦了下來。
宮女假意地問道:“大王為什麼不高興呀?”
老頭兒回答道:“我夢見我是一個補鞋的老頭兒,辛辛苦苦,想找碗飯吃,也很艱難,因此心中發愁。”
眾人莫不暗暗好笑。夜裏,老頭兒翻來覆去睡不著覺,說道:“我究竟是一個補鞋的老頭呢?還是一個真正的國王?要真是國王,皮膚怎麼這麼粗?要是個補鞋的老頭又怎麼會在王宮裏?是我的心在亂想,還是眼睛看錯了?一身兩處,不知哪處是真的?”
王後見狀,於是吩咐宮女上來酒菜,讓老頭兒喝葡萄酒。
老頭兒又醉得不知人事,大家給他穿上原來的衣服,把他送回原來的破床上。老頭兒酒醒過來,看見自己的破爛屋子,還有身上的破舊衣服,都和原來一樣,全身關節疼痛,好像挨了打似的。
幾天之後,察微王又去看老頭兒。老頭兒說:“上次喝了你的酒,就醉得不曉人事,到現在才醒過來。我夢見我做了國王,和大臣們一起商議政事。史官記下了我的過失,大臣們又批評我,我心裏真是驚惶憂慮,全身關節疼痛,比挨了打還痛苦。做夢都如此,不知道真正做了國王會怎麼樣?上次說的那些話錯了。”
聽完這些,察微王很有感觸地對那老頭說:“莫羨王孫樂,王孫苦難言;安貧以守道,知足即是福。”
補鞋的老頭兒羨慕國王的生活,以為錦衣玉食、萬民朝拜就是一種快樂,豈不知國王也有國王的苦惱,布衣也有布衣的樂趣。其實,每天粗茶淡飯,過著自在的生活,才是一種真正的快樂。
在一片美麗的海岸邊,有一個商人坐在一個小漁村的碼頭上,看著一個漁夫劃著一艘小船靠岸,小船上有好幾條大黃鰭鮪魚。這個商人對漁夫捕了這麼多魚恭維了一番,便問他要多少時間才能捕這麼多?
漁夫說,一會兒工夫就捕到了。商人再問:“你為什麼不待久一點,好多捕一些魚?”漁夫回答:“這些魚已經足夠我一家人一天生活所需啦!”商人又問:“那麼你一天剩下那麼多時間都在幹什麼?”
漁夫說:“我呀?我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捕幾條魚,回來後跟孩子們玩一玩,睡個午覺,黃昏時,再到村子裏喝點酒,跟同鄉們玩玩、侃侃大山,我的日子可過得充實又忙碌呢!”
商人不以為然,幫他出主意,他說:“我是一個成功的商人,我建議你每天多花一些時間去捕魚,到時候你就有錢去買條大一點的船。自然可以捕更多魚,再買更多的漁船,然後你就可以擁有一個船隊。到時候你就不必把魚賣給魚販子,而是直接賣給加工廠,或者你可以自己開一家罐頭工廠。如此你就可以控製整個生產、加工處理和銷售。然後可以離開這個小漁村,搬到大城市,在那裏經營你不斷擴充的企業。”
漁夫問:“這要花多少時間呢?”
商人回答:“十五到二十年”。
漁夫問:“然後呢?”
商人大笑著說:“然後你就可以在家坐享清福啦!”
漁夫追問:“然後呢?”
商人說:“到那個時候你就可以退休了!你可以搬到海邊的小漁村去住。每天悠閑地睡到自然醒,出海隨便捕幾條魚,跟孩子們玩一玩,再睡個午覺,黃昏時,到村子裏喝點小酒,跟兒時的夥伴侃侃大山。”
商人的話一落音,連自己也窘迫了。他紅著臉在漁夫意味深長的注視下識趣而退。
聰明商人的所謂建議,隻不過是要漁夫花幾十年的時間,去換取一份悠閑的生活罷了——而這份生活,漁夫本來就擁有!
看來,知足常樂才是真理啊!
不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不管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上,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在內心深處都非常希望受到他人重視、尊重和歡迎,但偏偏難免有時又會被人嘲弄、侮辱、排擠……生活給了我們快樂的同時,更給了我們很多傷心與不滿。
有些人總是在與自己鬥氣中生活,他傷害不了別人,隻是用別人的錯誤在懲罰他自己。用抱怨、折磨的方式對待自己,徒增痛苦,殊不知,這樣隻會讓自己墜落到更深更慘的深淵去罷了。我們要明白,生氣就是在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真的很不值得。因此,要心平氣和地麵對一切不順的事,並積極地使自己做得更好,用自己的樂觀和智慧化解煩惱。也隻有這樣,一個人才能積極進步,每一天都過得充實而快樂,富有激情。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還常常會看到這樣的一種可悲的人,他們往往會因一時之氣,絲毫不為以後的日子考慮,沒有一點兒計劃,從而說出這樣的話:
“我不為五鬥米折腰,我不幹了!”
“完全沒有人權,我不幹了!”
“太不公平了,我不幹了。”
可是,簡簡單單的一句“我不幹了”,實際上並不能保全你已喪失的人格,不能換回他人對你的尊敬,也更別說不僅不會為你帶來更高的收入和更多的財富,而且會明確證明,你將損失掉現有的飯碗。所以,人在不順心的時候,一定要把那些倔氣、脾氣和傲氣這些令自己鬥氣的因素都收斂起來,鼓足力氣去爭氣,這樣,你的生活會更加充滿陽光和朝氣。
曾經就有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年輕的兒子煩悶地對父親說:“我要離開這家破公司,我恨這個公司!”父親開始順著兒子的意思,溫和地建議道:“我舉雙手讚成你!一定要給公司點兒顏色看看。不過你現在離開還不是最好的時機。”兒子問:“為什麼?”
父親非常嚴肅地說:“孩子,你要明白,如果你現在走,公司的損失並不大。你應該趁著在公司的機會拚命地去為自己拉一些客戶,成為公司獨當一麵的人物,然後帶著這些客戶突然離開公司,公司才會受到重大損失。”
兒子覺得自己的父親說得既誠懇又非常智慧。於是他下定決心要給這家公司一點顏色看看,努力工作,事遂所願,半年多的努力工作後,他有了許多的忠實客戶。這時父親問兒子:“現在是時機了,要跳就趕快行動。”
兒子這時候心態已經非常平和,他淡然笑道:“老總跟我剛談過,準備升我做總經理助理,我暫時沒有離開的打算了。”其實,這才是父親的初衷。故事中的老爸沒有長篇大論的去勸導兒子,反而激勵他去做出更大的業績,從而磨煉了他的耐性,同時也成就了他的成功,所以這個老爸是睿智的。
由此可見,其實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永遠都不要與生活中那些蒼白的部分去鬥氣,那隻會讓人得不償失,而且絕不是一個智慧的選擇,最好的辦法是自己爭氣,想辦法去做好你每一天中的每一件事。隻要你這樣去做了,那麼就會在知識、智慧和實力上,使自己每一天都能有所成長,使自己在每一天的激勵中逐漸強大。鬥氣不如爭氣,以自身發展來強大自己,完成自我的輝煌,這就在客觀上已經鬥敗了“對手”。
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不蒸饅頭爭口氣,這其實正是積極的人生所必需的素質。隻有爭氣才不會被人看低看扁,命運是掌握在你自己手裏,強大自己是對對手最好的打擊。一個人如果把精力總是用於互相攻擊,互相排擠,這樣最後會兩敗俱傷。所以英文中生氣是anger,危險是danger。社會非常現實,你的生氣與你的危險隻有一個字母的差別,稍有不慎將會墜入無底深淵而萬劫不複。生氣隻是對無奈生活的無用的發泄,爭氣卻是能將之治愈的良藥。若時常生氣,我們不如時時爭氣。
隻要我們能運用我們的智慧來控製我們的情緒,收起那副生氣時的難看麵孔,在我們麵對生活的時候,展開最真心的笑容,你自然會收獲很多意想不到的東西,而這些東西都是你親自贏得的,一切理所應當。
控製情緒,克製自己
生活中,麵對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人,會發生很多自己意想不到的事,隨時隨地保持好自己的情緒至關重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而情緒是一種變化無常的東西,尤其是女人的情緒,有時變化無常得讓人捉摸不透,所以,常有男人說女人都有神經質。但是,不管情緒怎麼變化無常,我們都要想辦法將它控製好。因為這關係到我們能否在社會上遊刃有餘地生存。
有很多成功的人,能夠把情緒收放自如,這正是取得成功的原因,這時,情緒已不僅是一種感情上的表達,而且成了成事與否的關鍵。有時候,掌控不住情緒,不管三七二十一地發泄一通,結果弄得場麵十分尷尬。生活中,每個人都難免碰到這種不快的狀況。但是,聰明人會立即將情緒收回來。
自古以來,評價人的標準,隻看一個人的涵養和行事的風格,就知道是否是可塑之材,是否有大將之風。因此你要成為人上人,除了常識和能力之外,全視你能否將情緒操控得當。能夠很好控製住自己的情緒,麵對敗局能夠做到鎮靜自若,並有能力力挽狂瀾,不會因為頹廢或憤怒的情緒把事情弄得一團糟。
情緒控製得好,可以將阻力化為助力,幫你解危化險、明晰事理,在山重水複處開辟一條通向成功的新路。情緒若處理得不好,便容易激動,產生一些非理性的言談舉止,輕則誤事受挫,重則給他人造成心理創傷,既得罪了人又誤了事。
有一種人總說類似的這些話:“我的脾氣是壞了點,但我的心思都是好的。我訓斥你是因為把你當朋友,不能看著你犯下那樣的錯誤。也許我不該當著那麼多人的麵說你,可當時我一急就什麼都忘了,但我絕對沒有惡意,希望你能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不同的人遇到了這樣的事可能說法不同,但要表達的意思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我批評你是為你好;我不應該在公共場合批評你;你應該理解或原諒我的錯誤等等。可是我們那些可憐的、曾經受到這些“好人”教導的人看了這番話也一定會心中憤怒:在當時的場麵下,即便你對我批評是真心為我著想,可是我從你話語中獲取的道理,實在是無法彌補我受到傷害的自尊。
這也就是告訴我們,即便是真心給人建議,也不要由著自己的性子嚴厲訓斥別人。如果是在公共場合這樣做了,那就更加為別人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
如果真的有人讓你無比氣憤,你也應該努力克製自己在盛怒下的情緒,這不僅是個人修養的體現,也是理智的表現。在你采取任何行動之前,先數到十;要是極度憤怒的話,就數到一百。
盛怒之下若不用理性控製自己的行為,那麼在傷害別人的同時,也會深深地傷害自己。切記,任何時候冷靜處事,挽回的不僅是金錢和時間,有時候甚至是生命。
怒氣不亞於一座“活火山”,一旦爆發既會傷害到別人也會傷害到自己。同時,怒氣又是一種奇怪的東西,隻要給它一點時間,稍稍耐心地等一下,它就會自己溜走,但是一旦你給它行一個方便,它就能惹出更多的怒氣,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怒氣隻能衍生出惡言惡語、爭吵打罵,最後的結果必然是感情出現裂痕,友誼破裂,甚至“冤冤相報,無休無止”。這座“火山”噴發的火氣隻能灼傷自己,燒痛別人,周圍的人和你結怨的結怨,無仇的有恨,無恨的遠離,最終你將成為孤家寡人一個。
一旦發現你體內的火山有爆發的傾向就應立即製止或者把它發泄掉,但必須在不傷害自己和他人的前提下進行。
將“怒火”扼殺在搖籃裏。任何一種情緒在剛開始的時候都是容易克製住的。當你開始覺得不愉快、氣憤的時候,不妨嚐試著延遲開口說話和反駁的時間。提醒自己:“10秒鍾之後……20秒鍾之後……我再說話。”或者幹脆在生氣和體內充滿怒氣的時候不要說話。
“多回頭想想”。不要一味地想對方怎麼讓你惱怒,多“回頭”想想:他並不是我不共戴天的仇人;他並沒有怎麼損害我;也許他並不是有意的。事實證明這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
找個“出氣筒”。要是能夠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把淤積在體內的怒氣發泄出來,也是很好的辦法。比如,有的女孩子喜歡生氣的時候逛街、吃零食,以此忘記惱怒的事;你可以找個空曠的地方,大聲喊出你要說的話;你可以把一腔怨恨寫在紙上,或者亂寫亂畫……
總之,辦法多的是,多掌握一些控製和發泄憤怒的手段有利於你自己的身心健康,也利於你和周圍的人更加融洽地相處。
學會抑製自己的憤怒
在大約一百年前,有過這樣一個貴婦人,總是會為一些瑣碎的小事生氣。她也為自己的這個壞脾氣而感到非常苦惱,並且知道這種性格對誰都沒有好處,便去求一位高僧為自己談禪說道,開闊心胸。高僧聽了她的講述,一言不發地把她領到一座禪房中,落鎖而去。
婦人氣得跳腳大罵。罵了許久,高僧也不理會。婦人又開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聞。婦人終於沉默了。高僧來到門外,問她:“你還生氣嗎?”
婦人說:“我隻為我自己生氣,我怎麼會到這地方來受這份罪。”,“連自己都不原諒的人怎麼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過了一會兒,高僧又過來問她:“還生氣嗎?”
“不生氣了。”婦人說。
“為什麼?”
“氣也沒有辦法呀!”
“你的氣並未消逝,還壓在心裏,爆發後將會更加劇烈。”高僧又離開了。
高僧第三次來到門前,婦人告訴他:“我一點兒也不生氣了,因為不值得氣。”
“還知道值不值得,可見心中還有衡量,還是有氣根。”高僧笑道。
當高僧的身影迎著夕陽立在門外時,婦人問高僧:“大師,什麼是氣?”
高僧將手中的茶水傾灑於地。婦人看著那水漬良久,若有所思,忽然,似被閃電擊中,大徹大悟。叩謝而去。
高僧用禪理告訴人們什麼是“氣”,為何要“怒”。“氣”便是不加控製的情緒,是那種別人吐出而自己卻接到口裏的東西。吞下便會反胃,不看它時,它便會消散了。“氣”是來懲罰自己的蠢行。和生氣關係密切的憤怒心理也是一樣的。
我們必須認識到,憤怒是一種不是很好控製的情緒,因為據有過憤怒經曆的人事後回憶說,憤怒時的最大感受就是會“失去控製”。感覺自己好像完全失去了理智一樣,心中隻有一團燃燒的火焰,想要吞噬一切。正因為難以控製,所以很容易釀成大禍,甚至丟掉性命。社會上很多命案都是這樣的。一時衝動,怒發衝冠,自然也就不顧及後果。事後冷靜下來,隻剩後悔而已。而憤怒的時候卻如魔鬼附身一般。有人甚至會在憤怒之後發生失憶的情況。這就已經形成了一種病態了。正如學者培根說的那樣:“憤怒,就像地雷,碰到任何東西都會一同毀滅。”莎士比亞也曾說:“不要因為你的敵人而在心中燃起一把火,這把火會把自己燒死。”還是讓我們學會控製好自己的情緒,以平和的心境來對待生活中繁雜的事情吧!
千萬不要因為憤怒傷害了自己,讓自己陷入懊悔的萬丈深淵裏,要知道,那些憤怒和痛苦都是一時的,隻有平靜才是生活的真諦。當你的情緒控製了理智時,你將成為情緒的奴隸,而當你戰勝了自己的情緒時,才證明你是主宰命運的人。唯此,你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要知道,感情的奴隸,也一樣是奴隸,也一樣會感到身不由己,即使走遍全世界,還是覺得自己身處於囚籠之中。想要自由,就必須看破和放下。這也是禪境中最強調的一點,對我們的人生也將有很大的幫助。
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裏,一個年輕人的汽車拋錨了,因為汽車的輪胎突然爆炸,他翻遍了工具箱都沒有找到千斤頂,而在這條漆黑偏僻的公路上,半天都不會有什麼車子經過。正當他手足無措、愁眉不展的時候,他依稀看到遠處有一些燈光。
他朝著那個方向走去,燈光越來越清晰。
“終於能找到人可以借千斤頂了。”想到這裏,年輕人加快了步伐。
“可是,如果沒有人來開門,怎麼辦?”
“如果這家人沒有千斤頂,怎麼辦?”
“如果這家人有千斤頂,卻不肯借給我,那又該怎麼辦?”
一路上他一直不停地想著如果遇見這些問題可該怎麼辦,竟然越想越生氣,情緒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年輕人走到那棟房子前,敲了敲門。剛有人開門,他便惡狠狠說了一句:“你那破千斤頂有什麼稀罕的!”
這間屋子的主人以為門前來的是個精神病人,“砰”的一下就把門牢牢地關上了。年輕人更加生氣了,罵罵咧咧地走了,就這樣在寒冷和無助中度過了一個晚上,而在事後他也沒察覺出來問題所在,還以為他想象中的事情都已經發生了呢。
年輕人的情緒由於沒有及時得到控製,以至於在求人需要幫助的場合下說出了讓人氣憤的話語,讓別人感覺到莫名其妙,問題自然解決不了。而且讓人感到又好笑又可氣的是,其實這全都是他自己的幻想,而根本沒有發生過。
另外,也許真的有些事確實令你感到沮喪,甚至憤怒。這時你也確實有表達自己情緒的需要。但是千萬要記住,表達情緒一定要分清場合。
比如說,在參加一個朋友的葬禮前,你得到一個關於自己的好消息,但是你就不能在參加葬禮的時候表現出來,否則就會招來死者親友的反感,認為你對死者不恭,這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很可能因為這件小事被人記恨一生;同樣的道理,在參加一個朋友婚禮的時候,即使再有悲痛的事情,你也不能在婚禮上號啕大哭。這時招致別人的反感將更為強烈。“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是我國古代的一句話,本意是文章或樂曲的創作形式,同時,也描述了一種做人的狀態。曆來被看做是自我情緒控製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