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辦私學不僅解決了自己的經濟問題,也讓他提高了社會地位,找到了真正的人生道路,從而實現了“三十而立”。但由於魯國當時有三名權臣當道,魯國國君對其中一個權臣季平子進行了討伐,這場戰爭對孔子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孔子被迫離開了魯國。那麼離開魯國後孔子去了哪裏?孔子在其他的地方能否實現他的人生抱負呢?
魯國的季平子無禮僭越,弄得魯昭公忍無可忍,要發兵攻打季平子。季平子早有防備,他知道自己獨攬大權,總有一天,有人要來收拾他,所以他在家裏老早就造了一個很高的高台。一旦有情況,他就可以躲在高台上進行抵抗。
此時,他就躲在高台上,魯昭公的軍隊在下麵攻不上去,他在上麵下不來,一上一下,大家就這麼討價還價起來了。季平子還不服氣,他說,君王沒有查明我的罪行,就派人用武力來討伐我,我不服。我請求你允許我到沂水岸邊,等待君王調查清楚我的罪狀。調查清楚以後,該怎麼處置,我認了。
魯昭公不答應,我今天把你包圍起來了,我還能把你放走嗎?讓你到了沂水邊,結果什麼樣誰能知道呢?所以魯昭公不答應。季平子又提出一個方案:請把我囚禁在費邑。你不放心怕我跑了,你把我囚禁起來,但是,囚禁的地點必須在費邑,為什麼呢?因為費邑是季氏的封地,到了自己的封地,無異於放虎歸山了。所以,魯昭公還是不答應。季平子無賴,他又提出,請允許我帶著五輛車子流亡他國。我不在魯國待了,可以了吧?我放棄在魯國的地位,可以了吧?按說到這一步,魯昭公真的該見好就收了,為什麼?首先,季平子隻是專權,他沒有篡位的想法。剝奪他的權利,甚至讓他流亡國外,這已經是很好的結果了。
所以在這時,魯昭公手下有一個人叫子家羈,他勸魯昭公接受這個條件,並且子家羈還提醒魯昭公,如果欺人太甚,季平子的黨羽反抗起來,可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現在是白天,晚上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是很難預料的,季平子執政多年,有他的群眾基礎,有他的勢力。子家羈在這個時候,對魯昭公的提醒,是非常及時的。可是,魯昭公對季平子恨之入骨,他不接受任何的折中方案,一定要殺掉季平子。
魯昭公身邊還有一個人,叫郈昭伯,這個人鼓勵魯昭公,說,事態發展到今天這樣的地步,隻有一條道走到黑,一定要殺掉季平子。郈昭伯為什麼如此起勁,一定要殺掉季平子呢?他可不是出於公義,他和季平子有仇。
說起來也很可笑,我們看這些貴族,平時看起來冠冕堂皇,有時候,做的事很可笑。季平子和郈昭伯比賽鬥雞,可是兩個人都作弊。季平子給雞穿上像人打仗一樣的鎧甲,郈昭伯也不甘示弱,他給雞裝上金屬的爪子。有金屬爪子的郈昭伯家的雞,鬥敗了穿著護甲的季平子家的雞。按說鬥雞總有輸贏,既然願賭,就該服輸。可是,季平子一看到自己家的雞鬥敗了,再一看郈昭伯家的雞裝了金屬的爪子,他就破口大罵,說他作弊。這也就罷了,還趁機強占了郈昭伯家的房子。從此,他就和郈昭伯結下了仇,所以,郈昭伯此時鼓勵魯昭公一定要殺掉季平子。
太陽偏西了,魯昭公很著急,他要找增援,於是,就派郈昭伯去請孟孫氏。郈昭伯來到了孟孫氏的家,傳達了魯昭公的命令和指示,讓孟孫氏帶兵,幫助魯昭公進攻季孫氏。三桓曆來是同進同退,他們是有共同利益的,雖然有魯昭公的命令,孟孫氏磨磨蹭蹭拿不定主意,他要看看事態的發展。
就在這個時候,三桓的另一家叔孫氏,可是毫不客氣,一聽說季平子被魯昭公包圍在高台上,叔孫氏一想,季平子一旦死了,叔孫氏也沒有好果子吃啊,我們三桓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今天你收拾了季平子,明天就要收拾孟孫氏了。所以,他毫不猶豫,趕緊帶著自己的軍隊來幫季平子。他一到,就把魯昭公的宮室軍隊趕跑了。孟孫氏一看這邊的形勢已經如此明朗,他也把臉一翻,當場就把郈昭伯殺了,與叔孫氏一起幫助季氏對付魯昭公。
所以,這場內訌的結果,也是非常可笑的:三家大夫聯合起來攻打自己的國君,魯昭公最後被打敗了。魯昭公當即逃到了齊國,後來又到了晉國,最後死在晉國的乾侯。魯昭公在外整整七年的時間,一直做流亡的國君,那政府的大權在誰的手裏呢?在季平子的手裏。
在魯昭公和季平子的這一場衝突裏,孔子顯然是站在魯昭公的一邊的。魯昭公失敗了,魯國這樣困亂,孔子在魯國也不大好待了,孔子也到了齊國。孔子三十五歲,大約在魯昭公二十五年的年底,一直待到三十七歲,也就約是魯昭公二十七年春天,實際上是一年半的時間。在齊國,孔子主要和齊景公、晏子打交道,這兩個人都曾經到魯國訪問過。這個時候,孔子在政治思想上,已經有自己的獨立見解,他已經敢於嚴厲批評當時的政治,並且初步確立了他的仁政思想。
在孔子從魯國到齊國去的路途中,就發生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這個事情後來被記載在《禮記·檀弓》裏,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於焉,今吾子又死於焉。”夫子曰:“何不去也?”曰:“吾苛政。”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